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表明:中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波浪式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形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但这些变化遭到了嬴秦执政时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沉重打击。两汉以来,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创新有三个大高峰,即西汉高峰、隋唐高峰和北宋高峰(如图所示).入汉之后,汉代教育制度从文教政策和教育目的作了较大的调整,形成了第一个教育制度创新的高峰。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融合的教育思想的开创,到隋唐时多元融合的教育制度得以确立,形成了第二个高峰。而发展至宋,教育思想创新与教育制度创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形成了第三个高峰。

              --摘编自李国钧、王炳照主编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的教育制度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有何变化?指出唐宋教育制度创新的共同原因。
              材料二  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维新派与洋务派教育改革的共同之处。如何认识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 2. 科举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主体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缓行而出,喜谓侍臣日。“天下英雄,入吾教中矣!”
              -王定保《唐掂言》       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至玄宗开元以后,益为社会所尊崇。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构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
              -摘编自傅东成《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元代科举的规模与地位不能同两宋相比,总的说来,科举制度在元代是一个中落期。这虽然是元代蒙古统治者文化低落的反映,但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情况又促成了元代文学艺术形成自身的一些特点甚至是优点。
                     材料三  下为清光绪三十年(1902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
                     (一)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三者孰为最急策。
                     (二)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三)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盒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摘自互联网
                     材料四……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谣却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进士科的设立对唐代的影响。
              (2)材料二学者认为元代科举制的状况与当时文学艺术的发展有何关系?元代文学艺术的突出特点或优点是什么?
              (3)材料三中试题内容折射出清末科举注重选拔怎样的新式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型人才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4)根据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科举制时须注意哪些原则?
            • 3. 有学者在研究中产阶级时提出了以下论点。
              论点一:在中国古代的农民和皇权官宦之间,长期存在一个起缓冲作用的乡村士绅阶层(准中产阶级)。
              论点二: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中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成员主要有:近代工业中的管理者和文职雇员……政府官员……文学教授、律师、作家和艺术家等自由职业者。
              论点三: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
              请回答:
              (1)指出中国古代“乡村土绅阶层”长期存在的经济、政治背景。
              (2)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相关史实,分析中产阶级对近代化的积极影响。
              (3)有学者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己不存在中产阶级。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
              (4)根据论点三,指出西方新、旧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有何不同?并分析二战后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
            • 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60年7月,在华盛顿大学的中美学术合作会议上,他以“中国传统与未来”(The Chinese Tradi-tion and the Future)为题所作的公开演说,最后一次试图将文艺复兴的概念,有系统地应用到中国史上。他对五四之前的中国历史,总计区分出三次文艺复兴。那时白话开始出现在禅僧的诗与语录中。第二次文艺复兴出现在哲学。这里,他主要是指第11与第12世纪新儒学的崛起。地三次文艺复兴是第17与第18世纪的“学术复兴”,那时人文学者开始使用“科学方法”大规模研究古籍与史籍。--余英时《现代危机于思想人物》
                  材料二《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1918年一群北京大学学生,为他们新发行的月刊型杂志所取的名称(按:即《新潮》的英文名称).他们是在我国旧有传统文化中,受过良好熏陶的成熟学生;他们在当时几位教授所领导的新运动里,立即察觉到它与欧洲文艺复兴有显著的类似性。下面几个特征特别使他们回想到欧洲的文艺复兴:首先,它是一种有意识的运动,发起以人民日用语书写的新文学,取代旧式的古典文学。其次,它是有意识地反对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理念与制度的运动,也是有意识地讲男女个人,从传统势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运动。它是理性对抗传统、自由对抗权威,以及颂扬生命和人的价值以对抗压迫的一种运动。最后,说来也奇怪,倡导这一运动的人了解他们的文化遗产,但试图用现代史学批评和研究的新方法来重整这一遗产。在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运动。--胡适《中国文艺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适所指的中国古代三次“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
              (2)比较材料二中的“新运动”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相似性出现的原因。
            • 5. 历史的变迁
              学者们往往对历史发展中出现重要变迁做出强调,如教材所引用的清朝学者赵翼用汉初臣子的出身与以往历史的差异得出了--“汉初的布衣将相之局”的观点,以下是三位学者所提出的中国历史重要变化的观点,请同学们结合所学加以简释。
              (1)周之建立,天子由诸侯之君转为诸侯之长(王国维)
              因为:
              (2)秦开启中国上的第一次社会大转型(唐德刚)
              因为:
              (3)隋唐时代结束南北朝相承旧局面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陈寅恪)
              因为:
            • 6. 科举制作为重要的选官制度,历经一千多年,在历史上影响巨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来华的西方人对科举制大为赞叹。1755年,英国《绅士杂志》在一篇关于中国的文章中提道:“写作是一个有理性的人惟一愿意接受的考试方式……所有作者一致认为,中国的行政管理水平远在其他国家之上……他们的功名头衔均非世袭……每年一度在中国的都城开科取士。”同一时期,中国著名思想家、诗人龚自珍(1792~1841年)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对科举制度提出了猛烈的批评。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为什么在西方备受推崇,而龚自珍抨击科举导致了“万马齐喑”的现实局面?
              材料二  下为1904年最后一次状元科举考试试题:
              (一)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见闻,……宜筹良法,以振策之。
              (二)汉唐以来兵制,以今日情势证之欤。
              (三)古之理财,与各国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
              (四)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日著,其道何之从?
              (2)材料二试题中折射出哪些“世局”特点?对试题内容中反映出的执政理念,请进行简要评述。
              材料三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当今有的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形式可以保持,然后逐步改变其考试内容,这样的改革路径才是对的,而朝廷一下子废除科举事实上并不见得是对的(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3)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中唐开始,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均田制崩溃,庶族地主经济与小 自耕农经济迅速发展,直至占据社会经济的主体地位t与此进程同步,世俗地主亦取代门阀 地主,成为历史舞台上的主角,这一态势至赵宋更被加以确定性的推衍。有宋一代,“白衣卿 相”为数众多,文人士大夫在重文轻武的国策下,地位前所未有的优越。如果说,以世俗地主 为主角的历史大戏在初、盛唐帷幕初揭,那么,中唐至晚唐是帷幕大开,迨至北宋,則是乐鼓 高奏,舞影缭乱,主角堂正登场。……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以及世俗地主力量的壮大,具有 深远的文化意义。--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关于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影响的观点。注意:
              (1)论文要围绕主题展开。(2)论点应由史实支持。(3)论述要层次分明。(4)语言要通顺流畅。
            • 8. “中国专制说”。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吴晗《历史的镜子》(原载《云南日报,1943年》)材料二: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随着工业革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包括“中国专制说”在内的西方学说,随着西方的商品,一同被输送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观点传入中国。谭嗣同在1896年完成的《仁学》中说,“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对秦汉以下的中国政治持全盘否定态度。此后……都将从秦始皇开始到20世纪初延绵不绝的中国的政治体制一并视为专制政体。
              --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1)根据材料一,指出“一千四百年”的古代中国历史中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请以具体史实来说明材料二中的观点。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专制说”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 9. 上一个“中国世纪”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乔纳森•斯彭斯曾这样评价中国的某一个朝代(2000年1月1日《新闻周刊》):
              “上一个中国世纪是11世纪。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国家。它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到工业企业的兴起和管理良好的农业,从普遍的教育和行政管理试验的传统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问题:
              (1)请以史实论证美国教授的这一说法,并完成下列表格。
              观点证据
              ①技术发明世界领先
              ②农业管理良好
              ③行政管理的试验
              ④实行普遍的教育
              ⑤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
              (2)11世纪的中国也饱受后世学者诟病,你认为后世学者会提出哪些不满?
            • 10.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1911年的革命推翻了清朝,但是多种意义上看,对于中国文明的更为重要的转折发生在1905年。那一年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即使是慈禧太后最为顽固的谋臣们也不能不看出,中国的困境已经不能在科举所考察的儒家学术中找到解决的办法了。事实上,科举考试的废除标志着中国维持了将近2500年的一个文明模式的废弃。混合哲学和价值现的所谓儒家体系、庞大的行政官僚体系、受过教育的和有修养的士大夫精英的统治、甚至于在这个旧秩序框架中实现的艺术成就,都在20世纪初受到愈来愈严厉的批判。-------[美]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在维持古代中国“文明模式”中的独特作用。
              (2)1905年,清政府面临的“困境”是什么?废除科举制是否能够解决其“困境”,为什么?
              (3)作者认为,“1911年的革命推翻了清朝,但是多种意义上看,对于中国文明的更为重要的转折发生在1905年”,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