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材料二 无论在华盛顿还是海外,人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初衷已不再有任何疑问,然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打消了疑虑,接受这样的思想: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环球时报》:“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之痒”

              材料三 弹指一挥间,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 1953—1957年: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 1958—1962年:“大跃进” 大倒退

              “六五” 1981—1985年: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 1986—1990年:改革 闯关 治理 整顿

              “八五”1991—1995年:邓小平视察南方 改革潮涌

              “九五” 1996—2000年:宏观调控 经济着陆

              “十五” 2001—2005年: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 2006—2010年: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和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说明中国是怎样“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一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

            • 2.

              阅读下列史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请结合当时 中国政治、经济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所说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掀起了自救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这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随着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先进中国人进行工业化探索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2)依据材料二归纳“独特发展道路”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代

               

              商办

              官办和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1872-1894年

              53

              4 697

              19

              16 196

              103

              28 000

              1895-1913年

              463

              90 801

              86

              28 469

              136

              103 153

              (注:商办企业注册资金1万元,外商企业注册资金10万元,10万元以下未做统计)

              (3)依据材料三,说明1895-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中的三类企业发展情况并指出其中的商办企业的原因。




              材料四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报告主编陆学艺教授认为:“当代中国经历了五次结构性的社会大流动:第一次是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六年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的重塑,这种重塑实际上意味着原有阶级阶层关系和位序结构的彻底颠覆。第二次是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五年多维二元身份体系的建构,赋予社会成员以不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身份,不同身份的人有着明显不同的利益、福利和社会地位,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地位随政治运动发生显著沉浮。第三次是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七年社会流动的失序,政治运动对社会产生了全方位影响。第四次是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九一年社会分化与流动模式的转换,不仅原来的阶层发生了分化,新的阶层也开始出现。第五次是一九九二年以来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初步成型,形成了一种由十个主要基于职业的社会阶层组成的新阶层结构,在该结构中,不同阶层所处的等级位序也初步被确立起来。”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深刻影响前三次社会大流动标志性政治事件?分析后二次社会大流动反映了怎样的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

            • 3.

              阅读下列材料:

              20世纪是中国发生三次历史性巨变的100年,产生了站在时代前列的三位伟人。观察下列三幅图片资料,结合史实回答问题。

              请回答:

              (1)从图1到图3,反映了20世纪的中国发生了哪三次历史性巨变?

              (2)以图1至图3三位伟人为核心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分别是什么?三个理论共同的精髓是什么?

              (3)以图3人物为核心所形成的理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 4.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古到今,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

              时期

              宋元

              明清

              “文革”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

              形象

              特点

              神通广大,追求个人享乐,爱憎不鲜明

              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

              不畏强权,敢于抗争

              斩妖除魔的正义化身,向现实妥协的悲剧代表,叛逆不羁的个人英雄

              ——摘编自张久瑛《试论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

              刘继兴《毛泽东耐人寻味的“孙悟空情结”》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期,指出孙悟空形象的差异,并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13分。说明:可以赞同或反对材料中所呈现的“差异”,但是必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时间

              户籍政策

              从1958年直到文革时期

              我国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对从农村迁往诚市,集镇的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也严加限制。

              文革结束后几年

              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农转非(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政策。比如,允许城市职工在农村的年迈父母、病残或家庭有困难的下乡只是青年等“农转非”。

              1984年

              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向集镇务工、经商,他们迫切要求解决集镇落户问题。1984年10月,国务院出台政策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和家属,公安部门应准予在集镇落户。

              20世纪90年代

              随着计划经济逐步退出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国家城市化进程建设,1997年全国各类流动人口达1.1亿。1998年7月,国务院对户口管理作了“四项改革”:对要求随父母在城市落户的未成年人、已在投靠的配偶所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公民、需到城市投靠子女的的公民、在城市投资及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直系亲属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均可准予在城市落户

                                                 ——摘编自李平《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迁》等

              (1)根据材料概括“文革”前后我国户籍管理政策的变化趋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其变化的体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新时期我国户籍管理制度调整的积极意义。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左右。至西汉末年增加到6000万,三国鼎立形成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此后南北分裂,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
                                                                                                          ——据葛剑雄《从中国历史各朝代的人口数量变化看5000年中华民族历史沧桑》整理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人口变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 7.

              中国科技曾长期领先于世界,许多发名曾经造福于世界。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 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代表性专著

              地位和影响农学

              农学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医学

                      

              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天文学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算学

                      

              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材料二“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 ”这是英国学者李约瑟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研究中重点探讨的问题,在史学界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材料三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日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现在要恢复固有的地位,便先要从这些固有的传统中走出来。
                                                                                                                                                                                                 ——《中西对比五百年》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关于材料一中古代中国科技体系“四大学科”的表格,并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独特律树”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思想文化政策和交流的角度分析明清时期科学技术为什么“远远落在西方后面”?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我们怎样才能“恢复固有的地位”,以至实现习近平书记倡导的“中国梦”?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