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写到:“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灯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B.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C.新旧风俗杂陈
              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
            • 2. 27、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中国近代,“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下列西方事物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西装               ②电话            ③无线广播        ④电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④①②③
            • 3.

              据统计,在清末72家民族工业企业中,上海38家,广州8家,福州4家。上海自1849年至1911年,各类各级新式学校有259所;各类中外文报刊达60多种。材料可以表明

              A.租界推动了上海市政现代化进程
              B.上海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贸易金融中心
              C.租界对上海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
              D.上海走在近代经济文化现代化的前列
            • 4.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和信息交流工具,语言对于研究社会变迁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58年

              《中英天津条约》规定,日后英国文书都用英语书写,遇到中英文意冲突时,以英文为准。

              1862年

              广州买办唐廷枢,因为目睹“诸友不通英语,吃亏者有之,受人欺瞒者有之,……受人凌辱者有之”,特地发奋编写的英语教科书《英语集全》出版。此书不但方便中国人自学英语,也可以让英美人士学习汉语,风行海内。

              1868年

              (同文馆学生)张徳彝首译了“自行车”,“电报”“螺丝”,还向国人介绍了诸如“蒸汽机”“升降机”“管道煤气”“标点符号”乃至“巧克力”等新事物。

              1877年5月

              《申报》一则启事招买办,要求“须识英语并熟于进出口各货生意”。

              1891年

              《纽约时报》刊发消息:“今年20岁的大清国皇帝陛下,目前正由两个受过英美教育的北京国子监学生负责教授英语。”

              1904年

              《癸卯学制》的颁布实施标志以英语教育为重要内容的近现代新式教育的正式确立。

              20世纪初

              辛亥革命彻底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后,民国初年英语教学在晚清及清末已进行了几十年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日渐巩固。

              以“英语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为题,运用材料中的信息进行论述。
              (要求:1.观点明确清楚 2.论述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合理充分)
            • 5. 电视剧《霍元甲》展现了祖籍天津的武术家霍元甲(1861~1910)在上海租界设武馆、打擂比武的生活经历。当时,霍元甲可能见到的社会现象是
              A.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B.《申报》登载着武昌起义的要闻
              C.轮船招商局在接运国民革命军
              D.他也可以坐在家里收看其主演的电视剧《霍元甲》
            • 6.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材料二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侵犯;欺侮),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三

              “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两个重要择偶标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首先注重的是妇德,“贤妻良母”就是封建礼教中最“标准”的妇女形象。此外,对女性在家庭婚姻中提出了包括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等传统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演变》

              材料四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项目

              年代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6

              15.6

              本人成份、政治面貌

              30.5

              23.5

              15.1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1)根据材料一, 概括指出上海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4分)

              (3)材料三中的择偶标准是建立在怎样的一种经济基础之上的?根据材料四,指出新中国以来人们的择偶观念呈现的基本趋势。(4分)

            • 7. 19世纪末,李鸿章为慈禧太后在德国订制了宫廷专列,慈禧害怕火车汽笛声破坏京城“气脉”,不用蒸汽机做牵引动力,而以内监“贯绳曳之”。这反映了
              A.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近代经济的发展
              B.洋务运动无法推动社会进步
              C.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必要环节
              D.政府阻挠是中国近代铁路事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