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还提出“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至董仲舒时,将孔子的这一人伦秩序改造成“三纲五常”.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强化了伦理关系
              B.束缚人性加强君权
              C.强化了父权社会
              D.有利于思想大一统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材料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
              秦始皇比孔子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毛泽东
              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 3. 关注民生是自古以来思想家、政治家的共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材料二  1912年10月,孙中山说:“鄙人对于社会主义,实欢迎其利国福民之神圣……实行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强调指出:“三民主义之中的民生主义,大目的就是要众人能够共产”。--节选于《孙中山全集》材料三  不过在政府方面,两场大战短期内都造成了一种对受苦人的青任意识。对变革的压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变得更强烈。1944年战时政府施行了“教育法”,1945年又有家庭津贴。作为1945年的大选获胜者,占多数的工党政府承担了变革重任,它的主要特点是承担了普遍救助的责任(如对教育、健康和国民保险),为有利于整个社会,这种普遍救助垄断了早先体力劳动者自有的救助方式。主要为了应付经济困境,现金救助以最低水平支付。
              --萨尼《英国福利国家的起源与特点》
              请回答:
              (1)为了保障民生,孟子制定了怎样的制度规范?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理解的“社会主义”的特征和实现途径。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的原因?
            • 4. 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部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信息的解读,正确 的是(  )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外传播文化
              B.儒家思想在欧洲各国得到推崇
              C.当时启蒙思想已经在欧洲传播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 5. 黑格尔说:“时代的艰苦使人对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的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大大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活动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下列有利于解决此问题的主张是(  )
              A.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B.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
              C.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D.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 6. 思想家眼中的君民关系在中外政治发展中,君与民的关系曾是东西方思想家们共同探索的课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二:洛克(1632-1704)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组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人民推选代表组成拥有最高权力的立法机关,并选定国家的形式;其他两种权力由君主掌握。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
              材料三:康有为在一份代拟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仁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强?盖千百万之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
              (1)材料一中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
              (2)概括材料二中洛克的思想(不得照抄原文),其与孟德斯鸠主张主要差异是什么?
              (3)英国在走向近代民主国家过程中是如何体现洛克的基本思想的?
              (4)材料三中奏折的主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
              (5)概括说明康有为的思想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思想、材料二所反映的西方近代思想的关系。
            • 7.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以上言论应出自(  )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老子
            • 8. 孙中山曾说:“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
              A.人性本善
              B.舍生取义
              C.得道者多助
              D.民贵君轻
            • 9. 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节选自中国古代某部典籍中的一句话,其后半句是:“仁在其中矣”。据此判断,这部典籍是(  )
              A.《周礼》
              B.《老子》
              C.《墨经》
              D.《论语》
            • 10. 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  )
              A.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C.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