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毕竟是落后的小农经济的产物,是为旧的宗法制度和专制政治服务的,因而在当今工业化、法制化、民主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已成为过时无用的“古董”;也有人认为,儒家思想中有许多的精华,即便在当今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以及全球化等条件下,其主张和价值观仍有着“大用”;又有人提出了其它的一些观点和认识。
                  仔细识读漫画,根据漫画提供的信息,并结合上述文字说明,选择一个角度,提出你的观点,并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对你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条理清楚;不论从何种角度或选择何种观点,只要言之有据,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较少 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由于相对封闭的内 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祝西莹 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材料二  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了中国,又把把中国的典籍宝藏翻译成欧洲文字,介绍 欧洲,大大深化了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 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文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当中国的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走俏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等现代仪 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蛹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 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由景仰的维度走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以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
                  材料三  古今中西的几大文明,各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完全不应成为互相敌视的原因,倒恰好是彼此借鉴的理由……任何一个文明,不论有多古老有多特色,也必定含有与其他文明共享的一些价值理念,否认这一点,你就无法参与全球精 神财富的大循环。
              --摘自《南方周末》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及其启示。
            • 3.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民族精神与古代希腊城邦精神(部分)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汉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诚子书》
              秤平、斗满、尺足-晋商信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人是城邦的动物-亚里士多德
              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未受考查的生活过的是不值得-苏格拉底
              (1)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多样性的视角,解读材料一。
                 材料二:夏商“恭行天罚”,“天罚审判”,法律的实施是替天行罚。管仲提出“夫生法者,君也。宗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法不阿贵”。秦朝法治轻罪重刑,地方郡县行政司法合一,后世皆依此制,地方行政长官即为当地最高法官。汉代法律注重“春秋决狱”,凡义关伦常而现行法律无明文规定或虽有明文规定但却有碍伦常时,使用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唐律疏议》含捕亡、断狱等12篇,502条,并确定自首减免刑罚、合并论罪等原则,深刻影响了东亚诸国的法律文化发展走向。明代法律“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并增加经济立法。
              --据《中华法文化》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4. 有学者认为:别于重自然(如希腊)或超自然(如印度、希伯来)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传统.其主要反映中国文化(  )
              A.重鬼神
              B.轻人性
              C.轻自然
              D.重人性
            •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梁漱溟曾说:“自进入中学后,便有一股向上之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青年时代的梁漱溟一度崇信康、梁的改良主义思想,是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然而,当历史进入1911年后,由于清末“预备立宪”的破产,梁漱溟放弃了君主立宪的立场,站到了反清革命的队伍一边,积极参加辛亥革命。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对孔子哲学进行了新的诠释,建立起中西合璧的“新孔学”。1988年6月23日,这位现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政治活动家,走完了他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旅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梁漱溟追求“两个问题”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简要评价梁漱溟。
            • 6.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认真读过他(孔子)的全部著作,并做了摘要;我在这些书里只找到最纯洁的道德,而没有丝毫江湖骗子的货色。
              --伏尔泰《关于<百科全书>的问题》材料二  
              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材料三  
              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之灵魂也。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1)材料一、材料二对孔子的认识有何不同?其各自的出发点分别是什么?
              (2)材料三的观点如何?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对孔子的不同态度说明了什么?
            • 7. 菏泽市高三某班以“如何看待孔子的思想”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搜索出孔子不同形象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反映了现代对传统儒家思相要客观对待,批判继承
              B.②说明孔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
              C.③反映了欧洲启蒙运动以孔子为宗教对象批判,宣传启蒙思想
              D.④反映了孔子开创的儒学,被统治者所推崇,成为统治思想
            • 8. 陈独秀和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人物,早年俱以反孔非儒而蜚声中国思想界。近年来,有关陈、胡的思想史专著不断面世,一切已经尘封的历史将被重新解读。
              【材料一】儒学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吾国思想家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独秀文存》第89-90页
              【材料二】记者非谓孔教一无可取,唯以其根本的伦理道德,适与欧化背道而驰,势难并行不悖。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倘以旧有之孔教为是,则不得不以新输入之欧化为非。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吾人只得任取其一。
              --《陈独秀书信集》第103页
              【材料三】有许多人认为我是反孔非儒的。在许多方面,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严厉的。但是就全体来说,我在我的一切著述中,对孔子和早期的“仲尼之徒”如孟子,都是相当尊崇的。我对十二世纪“新儒家”的开山宗师的朱熹,也是十分崇敬的。
              --《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下册第265-266页
              【材料四】陈独秀晚年称赞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可见他心中仍主张以中国儒家的思想和现代价值互相沟通。“五四”时打倒孔家店是针对现实而发。在这一点上他和胡适很相近,胡适晚年在《中国传统及其未来》的演讲词中断言:人文与理性的中国传统绝不会为外来的文化精神所摧毁。
              --陈致《余英时访谈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陈独秀对儒学的基本立场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三,指出胡适对儒学的基本态度与陈独秀有何区别?
              (3)根据材料四,指出晚年的陈独秀和胡适对儒学的认识有何变化?
              (4)陈独秀和胡适思想轨迹的演变对我们有何启示?
            • 9. 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从历史科学来看,孔子的“命运”表明(  )
              A.“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B.“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C.“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D.“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 10.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京举行,公报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受到关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氏族贵族深重烙印。……自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溃以后,孔子是提出这种新的模式的第一人。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孔子通过教诲学生,“删定”诗书,使这个模式产生了社会影响,并日益渗透在广大人们的生活、关系、习惯、风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通过传播、熏陶和教育,在时空中蔓延开来。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持情欲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狂迷和愚盲服从……,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办的2005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上,推出了“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据了解,海内外现有纪念孔子的孔庙、文庙1300多座。)据孔子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的人士介绍,举办“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旨在传承几千年中华文化脉络、宣传保护孔庙(文庙)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搭建一个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增强民族凝聚力。
              材料四   图片一和图片二所反映的内容均出现在“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期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孔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传播方式和历史地位。
              (2)以西汉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历史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3)请结合材料三,对材料四中图片所反映的内容作简要评价。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