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材料二 无论在华盛顿还是海外,人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初衷已不再有任何疑问,然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打消了疑虑,接受这样的思想: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环球时报》:“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之痒”

              材料三 弹指一挥间,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 1953—1957年: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 1958—1962年:“大跃进” 大倒退

              “六五” 1981—1985年: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 1986—1990年:改革 闯关 治理 整顿

              “八五”1991—1995年:邓小平视察南方 改革潮涌

              “九五” 1996—2000年:宏观调控 经济着陆

              “十五” 2001—2005年: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 2006—2010年: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和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说明中国是怎样“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一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大规模的城市化始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从1760年工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0年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上实现城市化。而当时,世界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比例的6.5%。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9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到1921年,英国城市化水平已达77.2%。

              ——摘编自马先标等《世界城市化历程回顾》

               材料二

              ——引自许抄军等《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因素》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英国实现城市化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任意选取三个阶段进行解读。

            • 3.

              现实问题的讨论往往会投射到对于历史问题的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转型成为近年来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二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概述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理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三元并存与互补”指的是“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从这三个角度展开,指出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

            • 4. 41.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5年北京的中学教材中,描写孔子内容的一章标题是“孔丘顽固地维护奴隶制”,充溢着“恶毒”“恶狠狠地”“极其凶残地”“大草包”“寄生虫”“吸血鬼”“丧家狗”等形容词,还要加上一句:“刘少奇、林彪,和历代反动派一样,是地地道道的孔老二的信徒。

                   1978年3月的全国通用初中历史教科书第一册中,“孔老二”这一侮辱性称呼不见了,关于孔子的章节,标题很谨慎:“孔子的反动思想”。

                   1992年,王宏志主编的全国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孔子已成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还增加了画像、语录等诸多正面肯定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任两种现象,试分别说明教科书对孔子的评价并加以解读。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从古至今都非常注重给人起名字。下表是我国几个历史时期名人或普通人的姓名(有的含字)

              时期

              姓名(字)

              西汉

              班 超 班 彪(史学家) 扬 雄(文学家) 韩延寿(画家)卫 青 霍去病

              宋代

              周敦颐(字茂叔) 欧阳修(字永叔) 陆 游(字放翁) 岳 飞(字鹏举) 韩世忠(字靓臣)

              晚清与近代

              曾国藩 李鸿章 康有为 黄兴 陈独秀 李大钊 叶 挺 邹韬奋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

              刘开国 朱援朝 王建设 董跃进 张超美 艾计划 李卫兵 肖灭资

              改革开放以来

              刘向东 洪俊杰 张小康 陈春莲 杨 萍文周亮 唐 柳 童安娜 赵丽莎 徐杨卓夫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中名字所含信息进行概括,提炼出一个观点,并予以分析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合理、表述清晰)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9年,邓小平专门提出对市场经济的看法:“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提并论,这就为十三年以后我们党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以下几方面的指导意义:一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的,应当是通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的需要。二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机制。三是要求我们切实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炎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阶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年后我国经济体制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有何深化。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24年

              英普条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关税平等。

              拿破仑三世统治时期

              法国奉行自由贸易原则,全面、大幅度地降低商品进口关税,废除第一帝国以来的关税保护政策。

              1860年

              法国与英国签订一项自由贸易条约,消除了两国间的贸易壁垒。

              此后,法国与比利时、德国等欧洲国家签订类似条约,将本国经济完全纳入国际市场。

              ……

              ……

              1944年

              以美元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945年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告成立

              1947年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签署

              ……

              ……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在全球扩展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地理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

              ——张昌兵《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世纪中叶相比,二战后初期世界经济体系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地理范围不断扩大”。
            • 8.

              新中国的经济政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1952年

              1956年

              1957年

              工业总产值

              343.3

              703.6

              783.9

              农业总产值

              483.9

              582.9

              604.0

              工农业总产值

              827.2

              1286.5

              1387.9

                 材料二 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三 把资本主义的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可以有两种政策,一种是没收,一种  是赎买。……民族资产阶级是我们的朋友,解放前同我们一起反帝反蒋,解放以后仍然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反对帝国主义,赞成土改、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由于这个历史关系,对他们实行赎买政策,是合乎情理的……如果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统统没收过来,不光管不过来,还会引起资本家的抵制或破坏,势必造成停业或减产。

              ——彭真《关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

                 材料四 1978年和2002年我国城市企业产值所占比重示意图

                 材料五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 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我国工、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对我国工业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6年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哪种经济成分?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三,分析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归纳我国城市企业所有制结构出现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30年来我国是怎样踩着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 9.

              中国1840-2000年这160年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了三条道路的转化:1840-1949年10月前,是中国“早期现代化”阶段,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主体;1949-1978年是“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1979年至今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在政治经济方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请同答:

              (1)中国走“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前提是什么? 举出一例20世纪5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建设道路出现的曲折史实。 


              (2)从“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化的标志是什么? 20世纪90年代我国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3)从中国现代化历程的转变和成就,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 10.

              物价问题、经济发展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某市大米价格0.139元/斤,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20几年这价格几乎没变。1992年~1994年物价上涨幅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特别是食品类和服务项目的价格上涨最为明显。据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以上材料摘自:白杨《改革开放30年我国物价的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稳定的原因和1992年~1994年我国物价大幅度上涨的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