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从古至今都非常注重给人起名字。下表是我国几个历史时期名人或普通人的姓名(有的含字)

              时期

              姓名(字)

              西汉

              班 超 班 彪(史学家) 扬 雄(文学家) 韩延寿(画家)卫 青 霍去病

              宋代

              周敦颐(字茂叔) 欧阳修(字永叔) 陆 游(字放翁) 岳 飞(字鹏举) 韩世忠(字靓臣)

              晚清与近代

              曾国藩 李鸿章 康有为 黄兴 陈独秀 李大钊 叶 挺 邹韬奋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

              刘开国 朱援朝 王建设 董跃进 张超美 艾计划 李卫兵 肖灭资

              改革开放以来

              刘向东 洪俊杰 张小康 陈春莲 杨 萍文周亮 唐 柳 童安娜 赵丽莎 徐杨卓夫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中名字所含信息进行概括,提炼出一个观点,并予以分析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合理、表述清晰)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公民因私普通护照主要版本变化情况统计表

                版本

                 封面

                内页印刷

                防伪程度

                  备注

              1949版

              手工填写

              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中俄文对照

              1953版

              棕色漆布硬皮

              繁体、竖排、

              手工填写

              很低

              从1956年8月13日起分为因公、因私两类护照

              1971版

              棕色人造革软皮

              同上

              有一定防伪

              措施

              中法英文对照,印章有“革命委员会”

              字样(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1975版

              同上

              简体、姓名

              及地名用汉

              语拼音

              同上

              同上。前面印有“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

              1980版

              同上

              同上

              同上

              前面印有“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地有效”

              1992版

              枣红色PVC涂塑软皮

              资料页内容

              为机器打印

              采用较多的防伪技术措施

              1997版

              玫瑰红色、由植物纤维、乳胶及硝化纤维合成

              相片等个人

              资料全部机

              器打印、反

              转膜加印

              采用大量防伪技术措施

              制作防伪技术水平接近国际前沿

              2005版

              相片等个人

              资料全部机

              器印刷、反

              转膜加印

              同上

              前面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请各国军政机关对持照人予以通行的便利和必要的协助”。年均签发400万本,80%是因私护照

              ——根据陈永利《中国公民因私普通护照签发历史沿革》等资料整理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我国护照主要版本变化中所折射出的历史信息。(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解释和分析逻辑严密)

            • 3.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人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阅世篇》卷八).“团龙、立龙”已成为平常百姓常用的服装花纹。……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则“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初期到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摘自《上海研究资料》
              (2)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交通工具有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观察下面图片:

              (3)从上面三幅图片中任选一幅说明现象和原因。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左右。至西汉末年增加到6000万,三国鼎立形成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此后南北分裂,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
                                                                                                          ——据葛剑雄《从中国历史各朝代的人口数量变化看5000年中华民族历史沧桑》整理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人口变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 5.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嘉庆《大清会典》(卷12)的规定:“凡荒政十有二:……四曰发赈;……六曰出贷;七曰蠲(免除)赋;八曰缓征;……”

              ⑴.根据材料一,指出清代救灾、减灾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救灾问题的原因。

              材料二 从冰心回家看民国春运

              1929年12月14日,农历十一月十四,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冰心准备从北京回家过年。……她接到了父亲发来的电报,得知母亲病重,急于回去照顾病母;当时是国民党执政,国民政府继北洋政府之后,又开始了一轮废除农历、取消春节的运动,年假只在元旦时放,到了除夕和大年初一还要照常上班,最多只象征性的给两天假期,冰心要想跟父母过一个团圆年,是不能等到除夕才回去的。……

                    12月14日一大早,冰心就给旅行社打电话,要求代买一张从天津去上海的船票,人家告诉她:这几天回上海过年的人特别多,所有的舱位都卖完了,最快也得等到19号才能有票,而且还是最差的四等舱。冰心斩钉截铁地说:“无论如何,我是走定了,即使是猪圈,是狗窝,只要能把我渡过海去!就这样订下了19号的船票。然后她又去火车站买好了去天津的火车票。

                                  ———摘自2013年02月12日羊城晚报【微博】

              ⑵.根据材料二,指出1929年民国社会生活主要有哪些变化?作家冰心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就要准备回家过年,说明民国时期交通处于什么状况?

              材料三  1949年时,中国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几乎没有重工业;1952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6.6℅,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占35.5℅;到1957年,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提高到了48℅.

              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导致材料三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应汲取的教训。

            • 6.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最具体、最直接的表现。请你解答如下有关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问题:

               领域

                 表现

                 服饰

               长袍马褂、    ①    、旗袍、西装

                 餐饮

               中餐与   ②    

               交通工具

               马车、人力车,电车、汽车、火车、轮船和    ③   

               通信工具

               邮政通信、   ④    、电话


              (1)将表格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2)清末民初,人们的服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近代交通与通信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7.

              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材料一: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

            • 8.

              2017年世界职业超模大赛5月30日在扬州开幕。服饰打扮等生活风尚的新追求作为社会文化的另一种载体,展现着时代的风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以来……由于盐商生活方式的影响,江南特别是扬州地区呈现物质繁荣、名流荟萃的景象。周边地区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致“作事轩昂,尽事奢华,此以江南盐商扬州最多,向曰扬气。”

              ——《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材料四 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人民物质生活极度贫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稳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21世纪,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大象版)第十一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材料中“扬气”与“洋气”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材料一中“扬气”变为材料二中“洋气”的历史原因。


              (2)对比材料二、三,分析19世纪后期的中国人与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发生的变化之处。


              (3)阅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与风尚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士大夫为中心的“四民社会”。“四民社会”乃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士农工商这四大阶级,形成了以儒家价值为核心的社会分层。凭借着科举制度,士大夫阶级在古代中华帝国,成为了帝国王权制度与社会宗法制度相互联系的中枢和纽带。……以儒家价值和科举制度为核心所得以建枸的士大夫阶级(亦称为士绅阶级),其一身兼二任也,在朝廷辅助君王统治天下,在乡野为道德表率和地方精英领导民间。

                                                  ——摘编自许纪霖《科举废除与“断裂社会”》

                 材料二 1905年科举制废除,切断了传统士大夫跻身、晋升官僚体制之路……漂泊、游移于体制之外的新型知识分子,在社会分工日渐发达的现代社会职业架构中寻求谋生之路与社会角色。虽都以知识资源、文化资本谋生,但不再如以往士大夫仅有读书做官的单一通道,而是有了职业上的“分工”。状元出身的张謇在1894年蟾宫折桂之后远离官场,走上了实业救国之路;进士身份的张元济在维新运动失败后,由翰林而入商,于1902年投资商务印书馆并很快成为灵魂人物;严复、梁启超等人致力于以译书、创办《国闻报》、《新民丛报》等报刊,成了以媒介影响社会的传媒知识分子;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等现代大学与各类新式学堂的相继建立催生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同时为他们提供了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等新的职业和人生路径。

                 ——摘编自俞祖华《近代社会变迁视阁下的知识分子成长路径》

              回答: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知识结构、学习知识的组织形式、出路等方面概述近代知识分子与传统的儒家士人有何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 10.

              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材料一 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

              (1)这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

              (2)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小华同学对路陆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二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3)根据材料二、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