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建国初期,受到苏联影响,妇女争当“英雄母亲”,1953年人口普查全国有6亿多人。1956年周恩来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中提出,要在“生育方面要加以适当节制”,通过调查研究1957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指出,国民收入被人口吃掉了一大部分,只剩下小部分用于积累,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受到影响,反对多子多福的思想,主张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有税,不让人口增殖拖科研的后腿,
              ——摘编自杨建业《马寅初传》
              材料二、1958年马寅初被扣上了“经济学界的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北京大学校长和人大常委职务也被一撤到底,1979年光明日报发文认为“实践证明马寅初先生当年他认为国民经济要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也是正确的”、过去“错批一人,误增三亿”。1980年新《婚姻法》增加了马寅初二十多年前提出的“晚婚晚育”,我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
              ——摘编自彭华《马寅初全传》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马寅初关于人口问题的主张,指出其提出的背景。(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末和70年代未80年代初对马寅初评价的变化及其原因。(7分)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以武力迫使朝鲜称臣纳责之后,琉球、安南、暹罗、缅甸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清朝亦曾将包括荷兰在内的西洋诸国视为朝贡国。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要求所有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以彰显其共主地位。清代朝贡体制主要涉及朝贡国对清廷的称臣纳贡和清廷对朝贡国的册封赏赐两方面内容。朝贡使团在华期间的活动和清朝遣使册封朝鲜、琉球、安南三国国王等都有一套固定的仪式和礼节。清廷将“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其主体是各国使团在华朝贡期间所进行的贸易活动。
              ——摘自李云泉《再论清代朝贡体制》
              材料二、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平等……对他们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国家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到列强国家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译注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初步的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朝贡制度的基本内容并加以评价。(1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并阐述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13分)
            • 3. 1500年以后的时代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时代,全球统一性开始,欧洲人在这一全球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的商业城镇不再只是世界一小部分地区和国家的制造者和运输者,现在已成为为数众多的、兴旺的美洲耕种者的制造者,也是亚洲、非洲、美洲几乎所有国家的运输者和某种程度上的制造者。——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导致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材料二、从18世纪60年代起,东印度公司开始走下坡路。当东印度公司的特许状在1813年需要续签之时,国会考虑了贸易自由的呼声,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被取消。1833年,英政府又取消了它对中国的贸易垄断权。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后,公司将它的管理事务也交付给了英国政府。《东印度公司股息救赎法案》生效后,公司于1874年1月1日解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印度公司逐步走向解体的时代背景。(4分)
              材料三、他们通常反对现存的社会秩序,他们写剧本、小说、随笔和历史作品,以普及他们的思想,说明变革的必要性。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则。
              (3)据材料三,概括“他们”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6分)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国)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以至始皇。”
              汉武帝时,正式提出了“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的选官标准,要求官员“皆有孝悌廉公之行。”——摘编自《通典·选举一》卷13
              (1)据材料一,指出选官标准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原因。(8分)
              材料二、《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描写“好官”东平府府尹陈文昭:“平生正直,秉性贤明。幼年向雪案攻书,长成向金銮对策。常怀忠孝之心,每行仁慈之念。户口增,钱粮办,黎民称德满街衢;词讼减,盗贼休,父老赞歌喧市井。慷慨文章欺李杜,贤良方正胜龚黄”。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水浒传》评价“好官”的标准。(6分)
              材料三、科举考试旨在选拔官吏,1905年清朝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试题。其会试阶段共分三场(策论)。
              第一场,史论5篇。为古代中国王朝治国方略问题分析。(略)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精神)。造就人才,振兴实业。……盖东西各国所同,……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例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第三场《四书》《五经》义(略)
              (3)据材料三,指出本次科举考试的特点。(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选官标准变化的认识。(4分)
            • 5. 国家干预与经济增长或衰退的关系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国家政策
              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革。当时运用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于有效动员和集中国家有限的资源,迅速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保证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这是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的。——陈先《九十纪行》
              材料二、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0%。——人教版必修二
              材料三、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管理市场自古有之,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及对贸易的参与方面。其中,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主要包括:建立城镇市集,划分销售地区;规定贸易时间,限制夜市交易,推行抑商政策,加强商人管理;严查商品质量,不许伪劣入市;调控市场物价、严格物价管理;利用税收政策,调节社会经济;统一衡器币制,方便货物交易;制发契券票帖,规范贸易行为;缉盗贼防火灾,保证财货完全;制订交通规则,维持市场秩序。政府对贸易的参与主要表现在官营贸易及官吏经商两方面。通过历史上政府干预经济问题的考察分析可得出结论,政府要“适度”干预经济。——丁长清《中国历史上政府干预市场问题的考察》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我国推动经济发展的手段有何变化?(2分)如果仅依据材料一评价建国后30年的经济体制,会有何缺陷?(1分)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材料三的结论。(10分)(要求:表述成文,逻辑严密,史论结合;280字左右)
            • 6. 鸦片战争后,作为第一批开埠通商城市的福州及其周边农村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末,马铃薯开始引进福建,种植面积很快扩大,主要销往国外市场。《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 —1901年)》载:“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但是在35年前,当地很难买到马铃薯,外国人餐桌上的马铃薯要从澳门或者汕头运进来。”到20世纪20年代,“栽种马铃薯已经越来越普遍了,并且获利颇佳”。
              材料二 建立原料基地,设立农产品加工工厂也是农业生产结构性变动的一个表现。福建沿海平原盛产蔗糖……商人施景辉等人集股20万元,在……闽侯尚干乡办起了“华兴机器制糖公司”。该公司以高价采购甘蔗,“各乡闻风而起,遂多种蔗,即以新洲而论,所种视往年增三分之一,各乡略同”。
                 材料三  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为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大机坊备有布机30部,年产量1万匹;小机坊也备有数部,年产量500匹。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给各厂织制,织成的布再由染坊收回,贴上本庄招牌出卖。这些新兴的农家手工业从属于近代工商业资本的厂商、行号。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
                           ——以上材料均选自林星《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概括开埠通商后福州周边农村经济呈现的新特点。(4分)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以上变化的原因有哪些?(6分)
              (3)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认识上述变化。(2分)
            • 7. 许多人都“拿孔子说事儿”,有些人想把孔子拉下神坛,有些人想把孔子再度推上神坛。孔子在历史舞台上不断的变脸,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史诗电影《孔子》2010年1月14日在京举行了盛大的全球首映典礼,获得好评。电影以高超的艺术手法为,以孔子的个人经历为线索,艺术化的将春秋时期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
              材料二  2009年7月14日,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逝世。季老热
              爱儒学,它曾建议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将孔子抬出来”,因为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材料三
                        
              袁世凯祭孔                 民国元年一幅春联
              材料四  孔子与宪法,涉不相涉者也。吾今以此标题,宁非怪诞之尤。然于怪诞标题之前,久已有怪诞事实之发现……怪诞之事实者,何也?则宪法草案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之事是也……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
              ——李大钊《孔子与宪法》
              “打倒孔家店”                                        ——吴虞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季羡林教授说“将孔子抬出来”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孔子哪些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借鉴作用?(5分)
              (2)材料三的对联和图片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说明什么问题?(4分)
              (3)材料三与材料四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3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