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以下选项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话”时引用的内容。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①战国商鞅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制     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③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技术    ④宋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街市

              ⑤明清两朝推行“海禁”政策,禁止海外贸易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2.

              以中介为主的牙行,发展到清代变得更加细化,这其中就有一种在沿海地区产生,

              在交易双方起担保责任,保证商品交易顺利完成的牙行,一般称为“保税”,或者“保载行”,

              堪称清代的“保险公司”。这说明

              A.清代的商品经济异常发达
              B.清代的服务行业发展迅速
              C.清代彻底废止了海禁政策
              D.清代的中外贸易更趋频繁
            • 3.

              (26分)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了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女工)有力焉”。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时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6分)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2分)为什么?(4分)它对材料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有哪些?(8分)

               

            • 4.
              【题文】阅读下例材料:
              材料一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古代掌管山泽的官)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雍正皇帝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了一种什么经济思想?
              (2)简述材料二所反映的思想及其影响。
              (3)材料三反映的思想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5.

              从经济、思想的角度看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然,至于病,乃无以济也……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责商;欲民用不困,责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      

              ——明代·张居正

              材料二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积累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 近代化包括近代观念的转变,近代企业的创办和近代民主制度的汲纳三个方面的对近代文明的追求和实践活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脉络是沿着这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的。

              ——孙占元《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脉络纵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张居正这一言论反映了什么样的经济思想?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概述“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这一观点的依据。(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社会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处于‘近代前夜’”在经济和思想领域的变现。(4分)

              (4)以材料三中提出的近代化视角,归纳我国在20世纪的第二个二十年期间取得的近代化成就。(4分)

               

            • 6.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高度文明,农耕经济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沂源县也成为民间文学类“牛郎织女传说”申遗成功的两个县份之一。

              材料二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申圆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三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1.“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特点?(5分)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商业的因素”?(4分)出现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从材料三中能得出哪些信息?(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4分)

               

            • 7. 【题文】以下手书的题词分别是毛泽东和邓小平题写的,对以上两幅手书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表达了相同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品质
              B.采用的都是行书书体和繁体字
              C.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核
              D.标志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 8.
              【题文】从经济、思想的角度看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然,至于病,乃无以济也……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责商;欲民用不困,责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      
              ——明代·张居正
              材料二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积累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 近代化包括近代观念的转变,近代企业的创办和近代民主制度的汲纳三个方面的对近代文明的追求和实践活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脉络是沿着这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的。
              ——孙占元《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脉络纵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张居正这一言论反映了什么样的经济思想?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概述“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这一观点的依据。(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社会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处于‘近代前夜’”在经济和思想领域的变现。(4分)
              (4)以材料三中提出的近代化视角,归纳我国在20世纪的第二个二十年期间取得的近代化成就。(4分)
            • 9. 【题文】明嘉靖三十九年的《平凉府志》中记载:“番麦,一曰西天麦,苗叶如薥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这种作物最初是由哪一地区培植的               
              A.亚洲
              B.美洲
              C.非洲
              D.欧洲
            • 10.
              【题文】 材料一:五千年中华文明成就辉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成为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先民修筑了万里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但也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对外交往。先民开凿了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北,但这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了专制者游玩需要。运河往来最多的是官吏们的游船和运送皇粮的漕船。中国拥有“四大发明”,这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是罗盘针可以看风水亦可导航;火药可以制造喜庆的鞭炮亦可制造杀人的武器,更为关键的似乎是文化的取向。中国有远航,郑和下西洋早在哥伦布诞生之前,但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开辟国际贸易,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提高生产力,没有显而易见的深远的促进作用。
              材料二: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曰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
              材料三: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费正清曾说过:“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的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本身。”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西对比500年》
              回答: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归纳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并结合明清有关历史谈谈你对材料中费正清观点的理解。(12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