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律规定“子贼杀、殴伤父母枭首,骂詈(斥骂)父母弃市”。北朝律规定,子孙杀父祖处以车裂的极刑,而父祖杀子孙用刀刃者五岁刑,殴杀者四岁刑,卖子一岁刑。”这反映出(  )
              A.南北方经济水平相近
              B.轻罪重罚的法家思想
              C.以礼入法的刑罚理念
              D.乱世重典的雷霆手段
            • 2. 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B.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家训是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人刘禹锡在《名子说》中说:“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宋代学者倪思在《经锄堂杂志》中说:“富家有富家计,贫家有贫家计,量入为出,则不至乏用矣。”
              明人姚舜牧在《药言》中说“士、农、工、商各居一艺,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清人张英《恒产琐言》有:“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与读两字。”
                                                                                                                          --摘编自徐少锦《中国家训史》
              材料二
              晚清家训已经出现革新思想的变化,如左宗棠在给儿子孝威的信中说:“近来时事日坏,都由人才不佳。人才日少,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者多,留心本原之学者少……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张之洞在《与子书》中说:“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累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因送汝东渡。当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勿忘!勿忘!”梁启超给梁思成(建筑大师)的家信中说:“我替你们打算,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市容极严整有新意,必须一往……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美,再入意大利,把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彻底研究了解。”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家训内容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近代家训内容的变化。
            • 4. 下列名人名言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②“《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③“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④“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A.②①③④
              B.④①②③
              C.④②①③
              D.②④①③
            • 5. 古代历史上,儒家先哲曾留下无数的睿智言论。下列引文中甲、乙、丙、丁对应的思想家是(  )
              甲: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为有天理人欲夹杂着。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不为主,君为客。
              丙: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丁: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太虚本动,天地日新。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朱熹、黄宗羲、董仲舒、王夫之
              C.顾炎武、朱熹、李贽、黄宗羲
              D.王夫之、黄宗羲、朱熹、顾炎武
            • 6. 司马光撰写的《居家杂仪》中有“凡为子为妇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之父母舅姑。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与。”对材料主旨解读正确的是(  )
              A.缓解家庭内部矛盾
              B.强化纲常伦理观念
              C.剥夺子女经济权益
              D.限制父母分配权利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刘彻(汉武帝)以前,儒学虽立博士,却并不重视。当时著名儒生,有的兼阴阳五行(如贾谊),有的兼黄老刑名(如晁错),没有纯粹的儒学。刘彻初年,罢斥诸子百家,独尊儒学。这是因为统治者喜欢阴阳五行家的运命论,又喜欢黄老刑名家的专制术,同时更喜欢儒家的三纲五常伦说。原来的儒家,没有充分发挥前面那两种学说,等到贾谊、晁错,居然会融会贯通起来,适合朝廷的需要。因此,刘彻很慷慨地提高儒学独尊的地位。被称为汉朝唯一大儒的董仲舒,尽量发挥这些学说,而且归纳到《春秋公羊传》一部书里面,使儒家独尊的地位愈加巩固,议政断狱,《公羊传》都能够对付。--摘编自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上
                  材料二
                  经学的转变、理性主义的兴起、儒家济世的政治情结、道统论的兴起以及儒家心性论的变
              化等,构成了儒学在唐代的兴起,这些变化对于宋代新儒学的出现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虽然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唐代儒家最后无力实现自身理论的创新与理论转型。--洪修平《隋唐儒佛道三教关系及其学术影响》
              (1)根据材料一,说明汉代儒学的变化及原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认识唐代儒学并指出宋代儒学的创新。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儒学?
            • 8.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因时而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四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末清初)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核心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对儒学的地位有何影响?为此,汉武帝在教育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3)据材料三指出朱熹的政治主张是什么?他又提出怎样的认识论?
              (4)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经济因素。
            • 9. 教科书体现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时代的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清朝秀才李毓秀作,“总叙”部分是: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材料二《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1901年初版),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
              “电”的解释:“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日电”。
              “雷”的解释:“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
              “议”的阐述:“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因引中为风议谏议之议。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
                  材料三  下列是不同时期历史教科书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洋务运动)继续镇压中国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是用外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巩固封建统治”。
              岳麓书社2004年版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中包括:“它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却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1)材料一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该书的特点,并分析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3)材料三的观点体现了哪两种史观?请运用这两种史观,简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 10. 清朝袁枚(1716-1797年)曾创办随园,收女弟子。章学诚(1738-1801年)斥曰:近有无耻妄人,以风流自命,蛊惑士女,大率以优伶杂剧所演才子佳人惑人。大江以南,名门大家闺阁多为所诱,征诗刻稿,标榜声明,无复男女之嫌。殆忘其身之雌性矣。此等闺娃,妇学不修,岂有真才实学可取?而为邪人拨弄,浸成风俗,人心世道,大可忧也。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  )
              A.理学受到冲击
              B.民主与法制思想并存
              C.社会转型完成
              D.新式的教育发展普及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