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下列能够说明唐代“委员制”的有
              ①宰相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②诏令需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
              ③诏书需三省六部长官共同议决④拟诏、审核和执行机构共掌国事
              [     ]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2. 礼仪习俗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一定的政治制度及其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艺祖(宋太祖)继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

              材料二 1912年初,有位80多岁的萧姓盐商,见到孙中山后欲行三跪九叩大礼,孙连忙将他拉住,请他坐下说:“现在已是民国,不再行这一套了……总统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老先生问:“总统若是离职呢?”孙说:“总统离职后,和百姓无异。”临走时,老先生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摘编自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等

              材料三 解放前结婚要办嫁妆、坐花轿等;到了50年代,大摆结婚宴被批评为浪费。1964年后,很多地方的新娘很少用轿子、红色的嫁衣,亲戚、朋友、同事参加的茶聚取代了婚宴,在茶会上生产队的干部讲话,新郎、新娘讲述相互结识的经过、新郎新娘不是在“天地桌”前,而是在毛主席像前向父母、朋友鞠躬行礼。
              ——摘编自罗梅君《北京的生育婚姻和丧葬》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演变反映的本质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材料二中“见到民主了”反映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社会巨变的重大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婚姻习俗在解放前后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请分析这种变化的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二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为此设置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问题: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叉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
              (1)下表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西汉设立中朝 ②文臣任知州,设通判 ③“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④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     ]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 7.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三省六部制②宋朝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③明朝的内阁④清朝的军机处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 8.        钱穆先生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出从汉到唐我国宰相制度的演变趋势是
              [     ]

              A、汉代宰相掌握实权,唐代宰相轮流坐庄   
              B、宰相的任命体现唯贤的原则
              C、宰相位尊权重的地位逐步确立   
              D、宰相由一人到多人,相权被分割,权力走向分散
            • 9. 《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 10.        下图是唐太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写的《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它颁布前审批时需要通过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皇帝
              [     ]


              A.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