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派遣矿监税使是神宗皇帝以国家的名义对全国的公开盘剥,狂征暴敛上来的矿税,基本填入了神宗的内库和少数宦官、权贵的私囊,而国家财政凋敝如常。矿税的征收不是在开采营利后抽取,而是随便地指认矿藏,随即就地征税……终于引发了明中叶后频繁出现的城市市民抗争,主要是在商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城镇中,市民为保护自身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自发组织起来进行集体斗争。所谓市民,主要是指包括雇佣工人、小手工业者、小商人以及城市贫民在内的城市的下层民众。在全国范围内,如湖口、临清、武汉、苏州、景德镇、福州、陕西、云南、辽东等许多城市或地区发生过激烈的民变。坚持“天下为公”理想的东林党官员同情和支持市民运动,因此二者在政治上形成犄角之势。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市民抗争”兴起的时代背景,指出明代“市民抗争”的特点。
              材料二  据统计,从1902年到1911年,各地起伏生灭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这些民变持续时间长短不一,规模大小不等,参加者包括了除官之外的农民、工人、商人、学生、“盐枭”等城乡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没有统一的旗号、目标和组织,但他们以动乱的方式加速了应该淘汰的东西被淘汰,反映了这个时期中国的世相和众生相……与革命相比,民变的矛头指向官府,是下层群众自发性的反抗行为,革命则是以推翻清朝、建立民主政体为目标的自觉行动。晚清最后十年,革命既在民变之外,又与民变并存。二者既不可替代,又彼此渗透、相互影响。不少民变曾借助革命的旗号大造声势,革命亦利用民变谋求自身的发展。如保路运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2)据材料二指出晩清最后十年“民变”呈现出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些变化出现的社会因素。
            • 2. 华师一附中某班课外历史研究兴趣小组以中国近代以来外交发展历程为主题,举办一次“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的演变”展览活动,下面是该班某同学设计的样稿:
              第一部分:    
              阅读表,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条约名称历史影响
              《南京条约》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在坚船利炮的打击下,被迫开放一条窄窄的缝隙。
              A    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荡然无存了
              B    北京完全处在帝国主义的军事控制之下,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
              第二部分:现代独立自主篇
              20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积极同周边邻国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国际外交舞台出现了“中国身影”,发出“中国声音”。
              第三部分:与世界朋友的“握手”篇
               
              (注:图1是毛泽东与斯大林握手,图2是毛泽东与尼克松握手,图3是江泽民与英美法俄等五大国元首握手)
              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1)据第一部分,根据有关提示,填充表格中A和B相应内容。并根据根据表格内容,依据这些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给该部分取一个标题。
              A        B      C    
              (2)据第二部分,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身影”,发出“中国声音”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是如何体现的?
              (3)据第三部分,回答图1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方针?它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4)图2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促成这次历史性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图3“群握”图反映出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清政府任命刘铭传为督办台湾事务大臣,抵达基隆后,时法人毁我炮台殆尽,我军全恃肉搏。铭传每当阵一呼,将士皆奋跃致死。法人既三犯沪尾不得志,自此不敢轻试。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于是斟酌旧制,奏增府一,日台湾;县三,日台湾、云林、苗栗;生番窟宅于台南北七百里,岁恶民千余,盗贼出没其间。土豪假防番悬金募士,抗官吏,违号令,赋税不以时至。铭传将吏分路剿抚,时亲督大队入山,南中北三路及前后山诸番皆薤(ti除去)发归化。又念足兵必先足食,于是仗田亩,茶盐、金之税,充羡府库。始至,岁入金九十万,后至三百万。因筑炮台,购火器,设军械局,水雷学堂,要以兴造铁道为纲纽,辅之以电线、邮政。穴山梁水,辟巨道七百里以通南北,台防益固。
                  刘铭传任台湾巡抚之日,户部忽奏请:“天下海军,十年内毋增舰炮”o铭传喟然叹息曰:“人方惎(ji憎恨)我,我乃自决其藩,亡无日矣”。鸿章争之不得,铭传遂上疏求去。去四年而朝鲜之难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为治理台湾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刘铭传的治台政策。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2年9月26日,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了中国。这次会见,因为“礼仪之争”而历史闻名。马戛尔尼提出在北京开使馆、设货栈,允许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贸易,予以英国货物免税或减税等七项请求,被乾隆拒绝。但乾隆本着“怀远柔夷”“薄来厚往”的基本原则,厚重赏赐了英王以及使团的主要成员。使臣对中国做了较为充分的了解,并且说“只要我们(英国)派两三艘小战舰,不消两个月工夫,就可以把中国沿海的海军全部摧毁。”
              --摘编自《两百多年前,英国代表团访华的真正目的》
                  材料二  如图为英国讽刺画家詹姆斯吉尔瑞笔下马戛尔尼谒见乾隆的情景。穿着法式高跟鞋的乾隆皇帝慵懒地倚在印度式的坐垫上,一边抽着土耳其式的大烟枪一边睥睨着脚下那些西洋的“奇技淫巧”:网球拍、板球拍和乔治三世臃肿的半身像。唯一一个看着像人样的是单膝跪地的英使马戛尔尼勋爵,而他身后的跟班不是撅着屁股行跪拜大礼,就是心怀鬼胎地捧着各式各样的洋破烂。
                  材料三  大致说来,近代中国的变革至少贯穿了下面四条明显的线索,或称之为四个过程--自身衰败的过程、半边缘化即半殖民地化过程、革命化过程、现代化过程。……从起因来看,第一和第三两种是内源性的变化,第二和第四两种是外源性的变化。从效果来看,第一、第二两种趋势引向沉沦,第三、第四两种趋势引向复兴。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主要原因。
              (2)材料一和材料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谈谈你对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从“引向沉沦”和“引向复兴”两方面各选一个近代中国的变革过程,概括其含义并结合史实进行说明。
            • 5. 变革中的抉择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学界关于东亚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颇丰。普遍认为东亚跨越19中期--20世纪初的历史大变革,各国的发展各具特色。主要呈现出三种类型,即“择他抵抗型”、“主动学习型”和“从属一自立型一。
              回答:
              (1)你认为中国和日本分属哪一类型?
              (2)请结合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选择的这种类型进行阐释说明。
            • 6. 1863年11月,清政府任命英国人赫德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清政府曾授予赫德以多种头衔:按察使衔(1864年三品)、布政使衔(1869年二品)、头品顶戴(1881年)、三代正一品封典(1889年);1911年追封他为太子太保。据此可知(  )
              A.清政府彻底放弃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B.晚清涉外官员的设置呈新旧交替的特征
              C.外国人控制中国海关标志着主权的沦丧
              D.赫德为近代中国海关管理所作贡献甚巨
            • 7. 城市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

              (1)读图,比较195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异同点。
              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
              中国北部中国西北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东南沿海两广地区云贵地区共计
              1843年4.24.94.14.57.45.87.04.05.1
              1893年4.85.44.75.210.66.48.74.56.0
              --摘自《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2)请阅读上表,说明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 8. 历史的悖论
              学者托克维尔曾发现一个有趣的“悖论”:“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问题:试以中国近代史为例,论证产生这一悖论。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文化的传播是双向的,指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交往,但是在一定时期内,总是表现为比较高级的文化处于传播的主导地位,而比较低级的文化则主要处于吸收的他位。总的来说,文化的传播呈现出多方向、多层次的特点,在方向上同时并行,在层次上相互交错。由于吸收文化的区域基于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政治、思想条件,不同的阶级、集团和派别对于外来文化不同要素的需求有着轻重缓急的不同,这就使得文化传播的方向和层次不可能绝然齐头并进,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阶级或阶层,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吸收的文化元素,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新、演变、递嬗,于是构成了文化传播与吸收中的时间与层次序列。在一般情况下,对外来文化的选择与吸收,遵循着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轨迹,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正经历了从技术层次到思想层次,进而又推进到政治层次的发展过程。--王翔《论中国近代化的三个层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要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黑格尔(1770-1831 德国近代哲学家)认为中国为旧落后的化身,认为中国社已经丧失民族发展的动力,中国实际上没有历史,只有王朝的循环发展。
              福兰阁(1863-1946  德国汉学家)认为,中华民族决不是一直都停滞的民族,中国文化也不是非常陈旧的而是继续发展,“问题是我们要发现它,并且证明它”。福兰阁把中国文化圈比喻成宇宙中的一个巨大星团,它对于渺小的地球上的观测者来说好像一直是静止不动的,但在实际上它是一直不停地运动着。
              --摘编自黄怡容的《福兰阁的中国史观述论》(《史学月刊》2012年第四期)
              评材料中关于中国发展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某一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