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始于1957年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简称广交会,是综合性的国际贸易盛会。广交会选址广州基于(  )
              A.广州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
              B.广州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成就显著
              C.广州被开辟为经济特区
              D.邓小平在广州发表南方谈话
            • 2. 1858年l1月,清政府同英、法、美三国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进出口货物一律按时价值百抽五征税。这一规定(  )
              A.某种程度上利于抵制外来侵略
              B.便利了列强对华的商品输出
              C.在一定时期内保护了中国市场
              D.有利于增加中国的海关收入
            • 3.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该材料从本质上表明(  )
              A.商品输出是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B.列强侵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C.列强侵略导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西方侵略造成中国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 4. 19世纪后期,烟台、青岛等开埠通商,引发了山东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下表是今济南地区的章丘、济阳在20世初花生种植面积占耕地百分比变化表(章有义的叶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曳)对该表的正确解读是(  )
               1900191519201924
              山东章丘0.1354550
              山东济阳0.2152543
              ①农产品已商品化    ②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③两地经济融入世界市场 ④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上升。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 5. “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幼弱女子,亦无有习之者。”“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大布(粗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该情景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洋布物美价廉,成为国人首选
              B.开埠通商,严重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C.追求时尚,享受生活成为主流
              D.机器产品竞争力强,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 6. 1887年,广州市场上每包印度棉纱价格约为57两白银,而每包中国本土手工纺纱价格则高达87两白银。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洋货涌入不利于中国自然经济发展
              B.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 7. 对如表所示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
              近代中国进口商品分类比重(%)表(节选)
              年份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机器及
              大工具
              原料及建筑
              用品
              合计消费品原料直接消费资料合计
              18930.67.88.413.078.691.6
              19101.516.117.617.065.482.4
              19303.723.226.917.357.873.1
              A.进口商品一直占据中国市场的绝对优势
              B.中国没有受到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C.中国制造业中尤其是轻工业逐步在发展
              D.外来经济压力逐步减轻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 8. 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发展进程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后回答。
              材料一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1)据材料一,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 对华贸易在18世纪开始深入中国腹地。随着欧洲需求迅速增长,茶园的面积不断扩大,这就往往损害棉花种植,造成棉花匮乏。到19世纪,棉花需由印度供给,这对印度,即对英国,是个平衡对华贸易差额的机会。致命的打击从1780年开始,印度鸦片运到中国。中国贸易收入从此化为袅袅青烟。可这是什么样的烟哪!大致在1820年左右,贸易盈亏颠倒了过来,鸦片战争确定了一演变方向,从此开始的多灾多难的不平等条约时代将延续整整一个世纪。--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知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促使这些变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3)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与全球化”为主题解读材料三。
            • 9. 19世纪90年代在中国通商口岸或内地市镇、城乡,出现了“衣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说明了(  )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民国的建立改变了人们的服饰习惯
              C.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 10. 苏州吴县木渎镇经济的发展折射出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木渎“四乡多织夏布(麻布),村妇以绩(搓线或绳)穄(一种草本作物)为业”……“朝市每集虹桥”。
              --《木渎小志》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木渎镇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材料三  光绪年间,大麻商葛氏永宁庄、元益庄均告关闭。
              --《木渎麻市变迁》,载《吴县文史资料》(第9辑)
              洋商大量来华设丝厂,(木渎)“乡民多业蚕桑,比户缫丝,近来有欧人悉买新茧,于是各处多设茧行”。
              --《木渎小志》
              (2)从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相比,木渎经济的发展主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该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作用。
                  材料四  粮食业是全镇商业的“龙头”,当时镇上有粮店51家。粮食业从民国初年的几家发展到抗战前的11家,碾米厂亦由民初3家发展到后来为17家。其中东和美、西和美、吴同德、昌记、潘正宜、裕泰、吴泰号、协泰号等粮食油饼酒酱商号,全年营业额达160万元。
              --吴县县政府社会调查处编印:《吴县》,第10篇《工商》
              (3)分析材料四后指出,与材料三相比,木渎经济发展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