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城市如同一个符号,走近它,可以领略那些历史的沉淀、感受到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都长安,是一座拥有近百万人口的东方世界的大都会,许多国家的使节、学者、商人、僧侣聚集在这里,使长安成为各种文化展示的舞台,呈现出一派“九天阊 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景象。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这是某同学学习的过程:     
              观察图1,获取相关信息:“长安城布局左右对称,呈棋盘形状”;形成认识:体现了当时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高超技术。  

              图1

              (1)请阅读上述材料、依照学习范例,写出你获得的信息和认识。
              信息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英国的曼彻斯特从一个瘟疫肆虐的乡下小镇演变成工业重地,得益于运河和蒸汽机驱动的棉纺厂。18世纪60年代,第一家棉纺厂创立,1802年发展到52家,到1830年达到99家。1776年,曾将60年代开工兴建的第一条运河延至利物浦海港,开通远海。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当时的棉都曼彻斯特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此曼彻斯特及整个世界的面貌改观     
              ——摘编自《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说明 书》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工业城市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上海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

              ①19世纪40年代英租界

              ②19世纪60年代江南制造总局炮厂

              ③20世纪90年代浦东

              (3)依据上图①,指出与其对应的历史事件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上图②带给当时经济领域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上图③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浦东发展的国内外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日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日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三日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材料三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拿破仑法典》

              材料四 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
              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材料五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该法典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纳材料四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五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百年锐于千载”,辛亥革命是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它打开了进步的闸门,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学习与创新
              材料一: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中华民国国歌》(1912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孙中山在捍卫“民国荣光”的过程中有何重大理论创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根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有什么特点?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二:建设与发展
              材料三:民国建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仅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当局在农田水利、电力、矿业资源开发、化学工业、重工业的振兴等等,几乎每项对国家进步有关的事都在马不停蹄地齐头并进中。在1926-1937年,政府从扫除文盲的识字运动做起,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教育体制终于搭成了一个完整的建构。
              ――摘自《星岛环球网》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7年到1936年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三:反思与继承
              材料四:辛亥革命除了在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轰轰烈烈的开展外,在其它地区的城市要缓慢得多。……可以这样认为,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再者,没有从城市推进到农村。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
              ——田玄《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

              材料五:山东很多城市与中国其他许多大城市的路名相同,如济南与广州的中山路、青岛与上海的民生路等。
              (4)根据材料四、五,如何看待辛亥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明代·张居正

              材料二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 近代化包括近代观念的转换、近代企业的创办和近代民主制度的汲纳三个方面的对近代文明的追求和实践活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脉络是沿着这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的。
            ——孙占元《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脉络纵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张居正这一言论反映了什么样的经济思想?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概括“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这一观点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社会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材料三,以20世纪最初20年的相关史实,阐释作者有关“中国近代化发展脉络向纵深延伸”的历史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材料三 鼓吹实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刊物

            材料四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回答:
            (1)材料一中民族企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材料二反映了民族企业发展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的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指出,民国初中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联系各党派在议会中所占议席的对比及所学知识说明了什么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这些趋势没有变成现实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工业生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明清是民间手工业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纺织业在丝棉产区成为城乡广为流行的手工业形式……清代正式废除匠籍制度,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主要手工业产品比明代有所增长,地区性分工更加明显,形成了一些手工业品比较集中的产区。据统计,明清江南棉花与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蚕桑与丝织市镇有25个。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纺织业市镇44个。    
             一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1)概述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的显著变化及对当时经济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洲工业化)应该与工业革命的生产方式不可分割,即掌握了资金、采集原料,大规模生产,直接运销于广大市场。这一种经济与作坊工业不同,也不像因批发而云集的行商作贾(传统的商业)。工业生产提供了庞大的产量,而巨额资金的投入,则在生产的上游掌握着原料,在生产的下游占有市场。这种经济形态,在18世纪中叶成熟。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2)指出材料所说“经济形态”成熟的社会条件并比较它与“作坊工业”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大战时期和战后几年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主要是轻工业。纺织工业,从1896年至1913年,中国的华资纺织工厂仅有16家,而1914年至1922年,民族资本所创建的纱厂达49家。面粉工业在大战期间建立的约有100家,中国由面粉输入国一跃成为面粉输出国,1915年至1921年,中国面粉平均每年出超百余万担。其他像火柴业、水泥业等也都有些发展。    随着中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新生阶级——工业无产阶级也成长壮大起来,到1919年已达到200万人左右。这个数目,在整个人口中虽然还是很少的,但是他们居住很集中,是个有力量的阶级。……据不完全统计,1920年共发生罢工46次,罢工人数在五万左右。   
            ——胡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3)依据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说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及对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海上(松江地区)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共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蚕桑广类·木棉》

            材料二:(19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补救、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不为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作为传统产棉区的太湖流域东部,到1919年,仅常熟、嘉定、上海、宝山、南汇、奉贤、川沙、崇明八县的棉田面积.合计就达367万亩。原本棉花产量有限的浙东沿海地区,也是“海滨沙地皆棉田也,每岁所收,为出口一大宗。”
            ——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材料四:江浙两地的农民因为地理的优势和便捷,进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大城市做工的不在少数,而去当时的上海,则是流动目的地的首选之地。据统计,从1912到1932年,20年问,仅在苏南颇具实力的荣家企业从2家增至21家,工人数也从1334人增至33416人,而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江浙两省农村。对此,时人评论说:“中国工人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徒,虽离家不计也。”
            ——仲富兰《试论近代江浙农村人口流动与习俗变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三,概述江南经济出现的新局面。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这样的新局面体现了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导致这一趋势的主要国际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中江浙地区农民从业状况出现什么现象?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中后期至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所处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题一 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l)阅读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经济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二 茶叶与世界贸易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荼首次超过中国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分析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三 茶叶与美国革命
            1773年,英国颁布法令,允许东印度公司在美洲以低于走私茶叶50%的价格销售,并明令禁止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贩卖茶叶。殖民地人民认为自由比喝便宜茶更重要。各殖民地纷纷召集会议,抵制英国的法令。1773年12月,波士顿人登上茶船,把价值15000英镑的茶叶倒入大海。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茶叶成为北美殖民地和英国矛盾焦点的原因及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四 茶叶与民族企业
            (4)阅读下表,结合所学,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宁波帮形成于明朝,崛起于鸦片战争后的上海,至辛亥革命后达到鼎盛。近代中国工商业的风风雨雨,留下了宁波帮浓墨重彩的一笔。1916年孙中山先生曾对宁波帮企业家作过高度评价: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影响与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诸多商帮中,不仅有“山西帮”的晋商,也有“安徽帮”的徽商,他们经商的共同特点是注重与官府的关系,依仗特许权从事垄断性经营,成就发财之梦想,而后起之秀的“宁波帮”则摒弃了前两者结托官府、单靠商业的缺陷,引进西方工商理念走上了开拓创新的实业之路,从而迅速崛起并闻名于世。
            材料二 浙东学派,从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阳明,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比如“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提出的“义利兼顾”的思想……余姚人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经济伦理,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思想。

            ——王耀成《宁波帮的经营理念》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宁波崇商敬贾的社会风气愈益浓烈。清末民初人士张原炜指出:“海禁弛而互市起,商业更为世重。大商豪贾,俨然与操国柄者相息消,势位骒隆,才者益以起。”宁波以商起家者衡宇相望,甚至出现了“满路皆商贾,穷愁独缙绅”的世情。
            材料四 为了阻止外国商船北上,乾隆帝曾经试图提高宁波等港口的关税,但是令他惊讶的是,英国商船宁愿多交关税也要去浙江贸易。愤怒之下,1757年乾隆帝断然决定:以后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地贸易。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宁波帮与晋商、徽商在经营理念上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的君主政治观和经济发展观,并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宁波帮“崛起于鸦片战争后的上海,至辛亥革命后达到鼎盛”的具体原因。并概括指出以宁波帮为代表的浙江商人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