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93年5月,为解决对外探险中国家之间的争执,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以佛得角群岛之西约500公里的大西洋上划界(史称“教皇子午线”),线东新“发现”的土地属于一国,线西的归另一国。1494年,两国又签订了托得西拉斯条约,将这条线向西移动了约1300公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涉及的两个国家及各自的扩张方向,并概述两国扩张对世界产生的直接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资料来源: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2)材料二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下图为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中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一幅漫画。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漫画的寓意。根据你的认识,谈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应采取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14——1835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增加了62倍,同期印度输往英国的棉布减少了四分之三。1840年,英国下议院特别委员会询问英国商人麦尔维尔“英国工业是不是已经取代了印度的手工业”时,后者说:“是的,在很大程度上。”“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想,基本上是从1814年起。”“英国工业排挤了印度工业是不是说印度现在的供应主要是依靠英国厂家的商品?”“我认为是这样……我毫不怀疑,他们的重大灾难主要是由于英国工业打乱了印度的工业。”
              ——摘编自汪熙《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兴办较大规模的工厂,印度人很快跟进,棉纺织业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印度纺织厂增加到264个,绝大部分属于印资。印度工厂生产的棉布和进口棉布在国内棉布消费总量中的比重,1901——1902年度分别为11.9%、62.7%,1911——1912年度分别为23.3%、54%。但是,这一时期印度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印度作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性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主义史(南亚卷)》

              材料三
              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

              材料四 从遥远的古代直到19世纪最初10年,无论印度过去在政治上变化多么大,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曾经造就无数训练有素的纺工和织工的手纺车和手织机,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不列颠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后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上半期英国棉纺织业“取代”印度棉纺织业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中期以后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3——1918年外国棉纺织品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下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材料
              (1)1869年发昌机器厂建立
              (2)1873年轮船招商局成立
              (3)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4)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

              [     ]

              A.上海工业化一瞥
              B.改革开放在上海
              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D.上海,红色的摇篮
            • 6. 清朝末年,面对清王朝的日益衰败,有人预测,他必将被一个新的王朝所取代。但历史的车论并未重蹈王朝循环的覆辙。
              请回答:
              (1)哪些因素导致了取代清王朝的是一个民主共和国而非封建王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取代清王朝的民主共和过和以往封建王朝的根本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其原因之一是
              [     ]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中华实业团等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纷纷涌现
              C.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8. 甲午年状元张謇被甲午战争的败局震惊,毅然挂冠从商。此举表明他
              (1)把救亡图强作为时代的使命(2)视创办实业作为救国之要途
              (3)用实际行动来批判科举制度(4)认为经济是政治改革的基础
              [     ]

              A.(1)(2)
              B.(1)(3)
              C.(2)(3)
              D.(3)(4)
            • 9. 下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     ]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实业救国的思潮
              C、工人阶级的诞生
              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10. 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这反映了
              [     ]

              A.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
              B.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C.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
              D.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