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一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利玛窦(1552-1610),出生于意大利马切拉塔城,在罗马学习法律,并加入耶稣会。万历10年(1582年)来到广东肇庆传教。1583,建立第一所天主教堂。他修改教规,默认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以圣经附会四书五经。他在广东端州、韶州先后滞留15年,埋首钻研儒家经典,乃至过目不忘,令士子们大为惊讶,称他为“西儒利氏”。在士大夫怂恿下,利玛窦从广东经江西到南京,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601年1月24日)到达北京,通过太监把圣经、圣像、十字架、自鸣钟(时钟)、《坤舆万国全图》送给明神宗……其教徒队伍迅速扩大,1603年500人,1608年2000人,其中包括了当时有名的开明人士徐光启、李之藻、杨
              廷钧、翟太素。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利玛窦到中国传教并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玛窦传教的历史贡献。
            •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利玛窦于1552年出生于意大利,九岁时进入耶稣会学校学习。十六岁时到罗马学习法律,十九岁时加入耶稣会,继续在耶稣会举办的学校学习哲学和神学。并师从著名数学家丁先生学习天算,二十五岁时参加一个学术中心,二十六岁时乘船前往东方传教,并于1582年8月抵达澳门,从此,他便在中国传教、工作和生活,足迹踏遍中国南北,于1610年死于北京。
                 利玛窦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直接的知识,是第一个直接掌握中国语文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对中国的科学技术也表示称赞,对中医也很感兴趣。同时,他第一次正式向中国介绍了大量的宗教和科学技术知识。
                 利玛窦对明末官僚体制的臃肿无能和吏治败坏,也有详细的描写。他说:“大臣们作威作福达到这种地步,以致简直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自己的财产是安全的,人人整天提心吊胆,唯恐受到诬告而被剥夺自己所有的一切。”“有时候,被告送给大臣一笔巨款,就可以违反法律和正义而得活命。”……而利玛窦和其他传教士正是通过向皇帝、大臣和大吏们赠送礼品才逐渐取得立足之地的。
              --摘编自《<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译者序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玛窦来中国传教,并且长期在中国停留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利玛窦对中国官场情况的描写。
            • 3. 阅读下表,从“思想与社会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运用这4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思想与社会进步
              托古改制经世致用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变法图存
              三民主义实业救国民主与科学尊孔复古马克思主义
              示例:
              主题:思想推动中国社会民主制度的发展
              关键词:托古改制、三民主义、民主科学
              添加的关键词:时务报
              简要阐释:
              《时务报》等报刊的宣传,有利于国人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了解。
              康有为托古改制,将西方民主思想与中国古代思想柏结合,宣传西方思想,有利于西方民主制度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三民主义旗帜下,进行了通过革命手段进行政治现代化的尝试。新文化运动前期,资产阶级打着民主科学的旗号宣传西方的民主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有利于新民主主义时期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4. 下方《17-18世纪和19世纪中后期我国所译西书变化图》反映了(  )
              A.中国社会对西方知识的需求增加
              B.西书翻译总量明显增加
              C.人文类西书对中国社会影响较小
              D.科学类西书翻译数量的增长比人文类更快
            • 5. 中国古代文化在两汉时期是与草原文化的融合,在魏晋唐宋时期主要是与南亚文化的交流。15-16世纪面对的是欧洲文化,这些文化包括(  )
              ①基督教神学  ②自然科学  ③人文学术  ④民主科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6. 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的局面,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趋势逐步加强
              C.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D.知识分子的思想逐渐激进
            • 7. “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l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西方文明,西方的冲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注入了引起现代化并永久性变化的力量”。下列与其“注入力量”不相符的是(  )
              A.机器生产
              B.革命改革
              C.民主思想
              D.科学技术
            • 8. 将近代西方文化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严复
            • 9.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C.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D.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图书出版者将自己的小像印在书名页上,例如,明万历年间余象斗是建阳书林著名图书出版业者,他刊刻的《锲三台人芸窗汇爽万锦情林》一书,不仅出现“双峰堂余文台行梓”这样的书坊名,还有他的一幅像,即所谓《三台山人余仰止影图》,图中余仰止端坐案前,座旁一捧砚女婢,堂下一烹茶小童。
                     材料二  1876年英国人傅兰雅在上海创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科学类期刊--《格致汇编》.《格致汇编》在主编傅兰雅的主导下,大致通过四种途径在英国、美国、韩国、日本、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国流传。具体言之,它多次借中国参与世界博览会的机会,入藏美国与英国的博物馆、图书馆;通过来华使团的文化交流、图书采集活动而进入日本和韩国;通过基督教会的关系,由于传教士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密切关注,而进入英国(后辗转澳大利亚)以及奥地利。《格致汇编》还曾在傅兰雅的主动出击下,得到英美多家科学杂志的宣传。
              --赵中亚《晚清科学杂志<格致汇编>的异国流传》       材料三  (《第八次国民阅读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7.1%,比2009年增加了5.1个百分点。其中,图书阅读率为52.3%,比2009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增幅为4.4%;报纸阅读率为66.8%,比2009年增加了8.5个百分点,增幅为14.6%;期刊阅读率为46.9%,比2009年增加了1.3个百分点,增幅为2.9%;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32.8%,比2009年增加了8.2个百分点,增幅为33.3%。
              --吴娜《光明日报》2011年4月22日(1)根据材料一,说明余象斗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格致汇编》通过那四种途径在各国流传?《格致汇编》的异国之旅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中的国民阅读调查反映了什么现象?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