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在1903年《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中说:“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材料二、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克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请回答:
              (1)孙中山在材料一中表达了什么思想? (2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4分)
            • 2.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2013年恰逢辛亥革命102周年和中共建党92周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灾难深重的中国出现了众多救亡图存的杰出人物和几股根子在西方又结合了中国国情的救国思潮。其中,凝聚了人类历史智慧的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因为共产党纲领的许多原则与三民主义基本一致,毛泽东称之为新民主主义。这个时期共产党进行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其实是改造过的三民主义革命。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共产主义和三民主义都不是对立的,而是朋友和同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分别说明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对中国产生的巨大的深远影响?(8分)
              (2)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共产主义和三民主义都不是对立的,而是朋友和同志。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7分)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材料二 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荼毒苍生,一厥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孙中山认为变革中国社会的关键是什么?为此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创办兴中会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兴中会创办的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孙中山晚年为了“民族革命”的继续,在理论上有什么重大发展?发展的原因是什么?(5分)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其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1)根据材料一,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当怎样实施“仁政”?(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你如何看待民生问题?(8分)
            • 5.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伟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和优秀品格永远值得我们颂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中国同盟会纲领
              材料二    新旧三民主义内容比较简表
              名称
              三民主义内容
              新三民主义内容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孙中山将材料一中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什么?其核心内容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3分)
              (3)先进理论引领社会前进。指出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分别引领了哪一革命运动?(2分)
              (4)从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体现了孙中山怎样的优秀品格?(1分)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  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和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4分)
              (3)为了实现材料三所述的“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有哪些?(4分) 
              (4)从孙中山的上述讲话中,你能感受到他的哪些革命精神?(2分)
            • 7. 100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材料二  同盟会提出决断性民族主义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显然,最初同盟会已把满族排除在帝国之外,同时也把关外的满洲土地排除在帝国之外。不仅如此,其实孙中山同盟会已把蒙古,西藏,新疆等排除在中国之外了。孙中山很快就认识到这是个问题,并且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1906年,孙中山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帝国的分裂与保存》
              材料三  当今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历史分期有两种观点:一种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两者的分界线,另一种主张把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作为两者的分界线。(注:历史分期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其发展特点及规律。)
              ——《换个角度看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的学说有何特点?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6分)
              (2)中华民国成立后,采用五色旗为国旗,象征五族共和。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武昌起义后口号从“驱除鞑虏”改为“五族共和”的原因。(4分)
              (3)相对于第一种观点,材料三把新中国作为近现代史分期最主要的理由是什么?结合历史分期方法,这两种观点所依据的“质的差别”分别指什么?(6分)
            • 8.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1524年有西班牙人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西班牙成为世界工业生产中心
              B
              清代规定“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
              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
              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1866年后又经过了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
              英国已正式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D
              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内乱之原因》中提及:“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
              孙中山认识到军阀和帝国主义是实现和平统一的障碍
               
            • 9.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超稳定结构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种动态模型。它在解释了中国封建社会结构具有巨大稳定性的同时,又肯定了社会内部的不断发展变化,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停滞性和周期性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
              材料二 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已经艰难地挪动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坐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1905年指出:“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1920年,孙中山先生在执信中学开学典礼上说:“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
              (1)材料一中作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特点产生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19世纪下半叶改革的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将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主张是针对当时国内外哪些社会现象提出来的?他在民主革命实践中提出了哪些具体主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最大的贡献是什么?(8分)
            • 10. 阅读下列材料:
              史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物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书》(1894年6月)
              史料二: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
              史料三: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决不可能。
                                                  ——孙中山:《在神户欢迎会上的演说》(1924年)
              史料四: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孙中山:《政治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孙中山的主张是什么?(6分)
              (2)材料三中孙中山思想有何重大变化?(6分)
              (3)材料四中孙中山对他一生的革命是如何总结的?(5分)
              (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思想转变的原因。(6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