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 社会主义。这表明

              A.列宁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
              C.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D.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谈新政

              材料二  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布哈林谈新经济政策

              材料三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

              ——《世界历史》杂志

              (1)材料一中“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什么?(2分)新政实施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观点。(4分)

               

            • 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加米涅夫、季诺维耶夫等是苏联第二代领导核心,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季诺维耶夫则将新经济政策解释为“有条件的新经济政策”,即:限制市场经济的发展。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1964年10月13日,赫鲁晓夫被自己的同事赶下台。他没有抗争,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们之间的关系,领导作风都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难道有谁能设想,我们能向斯大林说:我们不想要他,并建议他辞职吗?那我们会死无葬身之地。现在一切都不同了。恐惧消失了,谈话可以在平等基础上进行。这是我的功绩。”

              ——王斯德等《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在历史上也确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苏联经济向效益型和质量型的纵深发展对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出更高要求时,它就以其僵化、专制的一面,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及戈尔巴乔夫以前的苏联其他领导人虽然也在局部领域进行过这样或那样的改革,但都由于教条主义的束缚,而只限于浅层次的调整与变革,没能触动原有经济体制的根基。结果是,传统的体制弊端非但没能得到消除,反而不断加强。 

              ——向文化《世纪末的思考》

              (1)概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依据材料一,分析新经济政策被取消的原因。(10分)

              (2)指出材料二中赫鲁晓夫所说的 “恐惧消失了”的含义。(4分)

              (3)材料三是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的?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又有何启示?(8分)

               

            • 4.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2分)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2分)

               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2分)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 《大国崛起》解说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他挽救了市场经济”?(2分)这种“新模式是什么?”(2分)

              材料四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举措。(6分)

               

            • 5.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极大多数农民都经营着细小的个体经济,我们把我们拟定的共产主义社会纲领中可以实现的东西先建立起来,这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广大农民的常规,……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

              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当时实行《农业调整法》时,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强烈抗议,那些正在债务中挣扎的农场主们也不明白为何要控制种植,他们对农业调整议案也抱有戒心。

              ——《政府对农业的“哺育”——浅析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材料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进行,只应该促进而绝不能损害社会的安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国家财力的增强。

              ——选自《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为纠正这一错误,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的背景是什么?针对民众的“抗议”和“戒心”,你如何理解“限额耕种”的积极作用?(4分)

              (3)依据材料三从产生的原因和结果两方面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正确性。(4分)

               

            • 6.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加米涅夫、季诺维耶夫等是苏联第二代领导核心,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季诺维耶夫则将新经济政策解释为“有条件的新经济政策”,即:限制市场经济的发展。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1964年10月13日,赫鲁晓夫被自己的同事赶下台。他没有抗争,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们之间的关系,领导作风都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难道有谁能设想,我们能向斯大林说:我们不想要他,并建议他辞职吗?那我们会死无葬身之地。现在一切都不同了。恐惧消失了,谈话可以在平等基础上进行。这是我的功绩。”

              ——王斯德等《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在历史上也确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苏联经济向效益型和质量型的纵深发展对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出更高要求时,它就以其僵化、专制的一面,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及戈尔巴乔夫以前的苏联其他领导人虽然也在局部领域进行过这样或那样的改革,但都由于教条主义的束缚,而只限于浅层次的调整与变革,没能触动原有经济体制的根基。结果是,传统的体制弊端非但没能得到消除,反而不断加强。

              ——向文化《世纪末的思考》

              (1)概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依据材料一,分析新经济政策被取消的原因。(10分)

              (2)指出材料二中赫鲁晓夫所说的 “恐惧消失了”的含义。(4分)

              (3)材料三是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的?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又有何启示?(8分)

               

            • 7.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人簇拥在一处。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商业也活跃了起来。

              ——据瞿秋白1920年12月到1922年12月在苏俄考察的记载

              【材料二】 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富兰克林·罗斯福:“你是共产党吗?”“不是。”“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那你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据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1)据材料一,指出苏俄社会状况“改观”的表现。苏俄社会状况的改观与哪一政策的实施相关?(6分)

              (2)材料二中记者问罗斯福是否“社会主义者”的原因是什么?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6分)

              (3)苏俄和美国的政策调整,对我们今天的改革与建设有何重大启示?(4分)

               

            • 8.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苏东剧变的基本成果是西方政治原则和价值观念在前苏联国家落地生根,从理论上讲,这些国家已经在欧美资产阶级宪法层面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制度和选举制度,但是现实上仍然处于某一党派或个人长期的权威主义政治统治之下。有学者认为,一些独联体国家使用民主的语言,但却在实行他们自己的"反自由主义"。当权者通过对媒体的控制和对反对派的打压,系统地操纵着选举。在资产阶级民主的形式下,大量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精神格格不入的现象仍然存在。

              ——蔡宏娟《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与俄罗斯外交对策》

              材料二:2010年底,突尼斯发生要求总统本·阿里下台的持续抗议活动,并演变为持续骚乱。总统本·阿里被迫离开突尼斯。在阿拉伯国家,这是第一个国家政权因民众抗议而倒台,史称“莱莉花革命”。随后,这种革命很快波及到埃及、阿尔及利亚、约旦、苏丹、阿曼、毛里塔尼亚、摩洛哥、也门、利比亚等国家。

              ——闫颖觉《突尼斯事件的由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前苏联地区剧变后政治持续动荡的地区内因。(9分)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前苏联及阿拉伯地区民主政治运动的理解。(6分)

               

            • 9.

              (27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15世纪以来,世界大国的崛起的历史就是创新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继荷兰之后,荚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这三国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材料二 ……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而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斯大林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以上材料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荷兰、英国和美国三国对市场经济是怎样创新和发展的。(3分)结合16至18世纪英国相关史实,从“虔诚、商业和自由”三个方面分析其创新的条件?(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开创的新模式对美国发展的影响。(4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列宁和斯大林是怎样探索的?依据所学知识,概要评述这种斯大林时代所形成的经济社会管理模式。(6分)

              (3)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有哪些创新性史实。(6分)综合上述,概括各国创新发展给我们的启示。(2分)

               

            • 10.

              (26分)社会结构的变迁必然导致传统农民脱胎换骨走向现代文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请回答下列有关农民的三个问题:

              (1)19世纪中后期的东西方都面临着社会重大变革,简述这一时期英国、俄国和中国农村的农民所处的境况。(12分)

              (2)简要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苏联政府对农民政策的异同。(10分)

              (3)2005年12月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在香港召开时,接近一百个南韩农民代表纷纷纵身跃入维多利亚港,他们穿着橘色救生衣,拿着旗帜在水中来回游动,并挥拳叫嚷。一名男子喊道:“WTO逼我们去死!”。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