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甘地和凯末尔的共同点是(   )
              A.为祖国独立而不断斗争 B.采用非暴力的手段
              C.担任资产阶级国家领袖 D.学习西方工业文明
            • 2.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甘地和孙中山都对本国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
              材料一 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唯一正确方法;同时,他认为非暴力抵抗并不意味着对外国统治和罪恶的屈服。他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永远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不愿向英国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材料二 吾人当此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时,若不思患预防,等资本家出现,其压制手段恐怕比专制君主还要甚些,那时杀人流血去争,岂不重罹其祸么!……如有一工厂,佣工数百人。人可生二百元之利,而工资所得不过五元,养家糊口,犹恐不足,以此不平,遂激为罢工之事,……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务皆归国有,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的演说《为国利民福而努力奋斗》
              材料三 实业之范围甚广,农工商矿,繁然待举,而不能偏废者,指不胜屈。然负之而可举者,其作始为资本,助之而必行者,其归结为交通。……苟无铁道,转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之可图?故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
              ——1912年6月22日孙中山与《民立报》记者的谈话
              (1)依据材料一,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是什么?实际原因又是什么?(7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这一时期孙中山的主要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对孙中山的上述认识和活动进行评价。(8分)
            • 3.
              与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相比,第二次运动走向低潮的原因是(   )
              A.群众运动突破了非暴力界限 B.运动达到预期目的
              C.无产阶级政党开始掌握领导权 D.英国殖民者改变统治策略
            • 4.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9年)甘地决定……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方式,来反对罗拉特法案,为此,他……一方面号召印度人民在一九一九年四月六日举行总罢业和绝食,……另一方面,不准人民群众以暴力手段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这充分暴露了印度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世界现代史编写组《世界现代史》(上册)(1983年版)
              材料二:(1919年)哈里发运动的领袖们接受了甘地主义的原则,……甘地在团结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争取印度民族独立的斗争中起了很大作用。他这时事实上是把哈里发运动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汇流成为统一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1994年版)
              请回答:
              (1)上述两个材料是如何评价甘地在1919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作用的?(6分)
              (2)这两种评价的差异可能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9分)
            • 5.
              下图是1942年7月7日由美国罗斯福总统和国务卿刘易斯亨利史汀生监制和策划发行的纪念抗战邮票。该邮票是美国邮政史上破天荒第一枚用外国文字组成中心图案的邮票,也是美国第一枚印有中文的邮票。仔细观察邮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望
              B.说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林肯的主张一脉相承
              C.表达了美国人民向中国军民顽强抗日的精神致敬
              D.发行该邮票同时也是为了纪念中华民国成立三十周年
            • 6.
              在孙中山对待帝国主义的态度问题上,有的国外学者认为,只把孙中山描绘成民族主义者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他的个性,孙非常自信他能利用列强,在孙看来,在寻找实现自己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与之作些交易,将可能较快地实现他的奋斗目标。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矛盾加剧,为孙中山提供了利用的可能。列强矛盾此时的加剧从人类文明发展角度看是由于
              A.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B.孙中山成功制造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C.世界一体化趋势在国际政治领域内的体现D.日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疯狂扩张
            • 7.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扩张促进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和西方化。这些社会的政治领袖和知识领袖用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对西方的影响做出了回应:
              日本从1542年第一次同西方交往到19世纪中叶,实质上遵循了拒接主义的路线。它只允许有限的现代化形式,如获得火器,但严格禁止引进西方文化,包括最引人注目的基督教。西方人在17世纪中叶全部被驱逐。这一拒绝主义立场由于日本1854年在美国海军准将柏利的压下被迫开放门户和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全力学习西方而告终。
              现代化是可望的和必要的,本土的文化与现代化不相容,必须抛弃或废除;为了成功地实现现代化,社会必须完全西方化。现代化和西方化必须相互加强,而且必须相辅相成。这一方法以19世纪末一些日本和中国的知识分子的论点为典型,他们认为,为了实现现代化,他们的社会必须放弃其传统语言,而采用英语作为国语。
              第三种是试图把现代化同社会本土文化的主要价值观、实践和体制结合起来。可以理解,在非西方的精英中,这种选择一直是最流行的。在中国的晚清时期,人们提出了一个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日本,口号是“日本的精神,西方的技术”。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世界秩序的重建》
              根据材料简要评述一种或几种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任选一种观点进行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8.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材料二 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荼毒苍生,一厥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孙中山认为变革中国社会的关键是什么?为此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创办兴中会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兴中会创办的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孙中山晚年为了“民族革命”的继续,在理论上有什么重大发展?发展的原因是什么?(5分)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为铁路之邦,则全国四通八迭,流行无滞;无铁路之国,动辄掣肘,比之瘫痪不仁。地球各邦今已视铁路为命脉矣。
              ——孙中山1894年6月《上李鸿章书》
              材料二 民国大局,此时无论何人执政,皆不能大有设施。……若只从政治方面下药,必至日弄日纷,每况愈下而已。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弟刻欲舍政事,而专心致志于铁路之建筑。于十年之中,筑二十万里之线,纵横于五大部之间。
              ——1912年8月13日孙中山写给宋教仁的信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孙中山关于铁路建设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舍政事,而专心致志于铁路之建筑”的政治、经济背景。(8分)
              (2)材料二中孙中山所谋划之“计划”有无实现?这一结果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状?(8分)
            • 10.
              中国近代某历史人物逝世后,有人撰写了这样的挽联:“此老是世界英雄扫万里风烟,定一统山河名流百代;其人作中华元首抱三民主义,伸五权宪法志矢千秋”。下列挽联同为悼念此人的是(   )
              A.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不死;不做官,不爱饯,不变节,是我良师
              B.薄华盛顿而不为,何况明祖;于马克思为后进,庶几列宁
              C.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
              D.创造着盖世丰功,阶级解放,民族解放,人类解放;永远是我们模范,志气超群,道义超群,谋略超群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