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卷。千余年来,此画声名显赫,广受青睐,仿摹者众多。各地公私藏家手中还有许多摹本和伪造本,有人统计,现存《清明上河图》有30多本,其中大陆藏10余本,台湾藏9本,美国藏5本,法国藏4本,英国和日本各藏一本,光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7本。以下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京故宫藏本(局部)。

              由于宋太宗采取鼓励文人谏言的政治措施,关注社会现实和朝廷政治成为宋代画家较为普遍的创作趋向。张择端欲通过《清明上河图》向宋徽宗展现一些社会顽疾。在画中,城墙上下没有一个守卫,土墙上面也没有任何城防工事,射箭的城垛也没有,甚至连虚设的城防都没有,整个汴京正沉浸在浓厚的商贸气氛中,完全是一座不设防的都城。这些细节真实地反映了宋徽宗初期已日渐衰败的军事实力和日趋淡漠的防范意识。同时他将船与桥的矛盾和桥上文武官员的矛盾交织为全卷的视觉中心,通过表现船桥险情等诸多场景,也隐藏着对现实社会中一些隐患的忧虑。
              --摘编自《解开《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密码》(光明日报2013.2.27)
              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时代特征。结合材料说明研究图象资料应注意哪些问题?
            • 2. 罗马法
              某学生学习“罗马法体系”一课后,产生了疑问:古罗马的奴隶是否确如书上所说,被“摊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为此,他查找了资料,并撰写了如下读书笔记:
              ①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1】②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③《十二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2】④表明当时即己存在释奴现象。
              共和末期至帝制前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帝国大法官小普林尼的书信中就有释放一大批奴隶的记录。【3】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有古罗马大法学家就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4】由此看来,……
              资料来源:
              [1]《罗马法词典》
              [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八条、第十一条
              [3]《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
              [4]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
              问题:
              (1)上述“资料来源”中,哪些为一手史料,哪些为二手史料?
              (2)在笔记的第一段中,哪些是对事实的陈述?哪些是该学生的评价?
              (3)请你帮助这名学生解释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
            • 3. 上海开埠
              材料:如图是晚清时期上海城市一隅。原图中有这样的文字介绍:“江海北关(注:专司外洋各国商务)设在沪北英租界黄浦滩上,规模宏敞,轮奐聿新。近日新造钟塔一座,矹立中央,高耸霄汉,并向外洋购运大钟安设其上……夜间则燃点电气灯,照耀如昼。”

              (1)英国在上海辟设租界所依据的主要文件是什么?
              (2)依据材料描述晚清时期上海城市风貌。对此你有何认识?
              (3)有历史学家说图象是“可视的历史”,如何理解?
            • 4. 在2012年“中日青年友好交流年活动”中,一位日本中学生向中国学生展示出日本历史教科书中关于1937年12月日本军人在中国南京背中国老大娘回家的照片(见图).请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图片的认识和看法。
            • 5. 日记是私人记载的一种,历来被认为具有直接史料的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
                  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
              --1913年,一位乡村知识分子的日记    材料二:来自国外的消息本来能使苏联劳动者对他们国境之外的世界上的事态具有正确的概念,但这种消息却遭到系统的隐瞒和歪曲。我确信,他们倾向于低估,并且有时甚至过分低估其他民族的生命力。即使资本主义的政府和制度是他们的敌人,也不能低估它们的生存力。
              --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1935年)    材料三:无锡市民贺星允老人记录了几十年问全家的每一笔开销。表4是她家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
                  表4  贺星允老人国庆节饮食开销变化(单位:元)
              1958年1968年1978年l988年1998年2008年
              7.98(请客)3.63.0715.2290.9268.95
              材料四:考史事之本末者,苟能于官书及私著等量齐观,详辨而慎取之,则庶几得其真相,而无诬讳之失矣。
              --陈寅恪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日记作者怎样的政治态度?简要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2)罗曼•罗兰的日记表明出苏联建设中的什么问题?概述该问题导致的消极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贺星允老人家国庆开销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趋势形成的原因。
              (4)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日记”史料价值的认识。
            • 6. 日记是私人记载的一种,历来被认为具有直接史料的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
              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
              --1913年,一位乡村知识分子的日记    材料二:来自国外的消息本来能使苏联劳动者对他们国境之外的世界上的事态具有正确的概念,但这种消息却遭到系统的隐瞒和歪曲。我确信,他们倾向于低估,并且有时甚至过分低估其他民族的生命力。即使资本主义的政府和制度是他们的敌人,也不能低估它们的生存力。
              --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1935年)    材料三:无锡市民贺星允老人记录了几十年问全家的每一笔开销。表4是她家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
              表4  贺星允老人国庆节饮食开销变化(单位:元)
              1958年1968年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
              7.983.63.0715.2290.9268.95
              材料四:考史事之本末者,苟能于官书及私著等量齐观,详辨而慎取之,则庶几得其真相,而无诬讳之失矣。
              --陈寅恪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日记作者怎样的政治态度?简要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2)罗曼•罗兰的日记表明厂苏联建设中的什么问题?概述该问题导致的消极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贺星允老人家国庆开销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趋势形成的原因。
              (4)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日记”史料价值的认识。
            • 7. 儿童教育的发展历程能够客观的反映某些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的教育方法是讲求民主和教育个别化;雅典的教育虽然民主,但雅典社会却有重男轻女的习俗,以至于很不重视女子的教育。
              --摘编自《幼儿教育课程模式之理论发展》
              材料二:卢梭认为儿童是分阶段发展的,他从儿童的独特视角提出了自然人概念。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自然教育”就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戕害人性的教育所发出的挑战。
              --摘编自甘忠梅《卢梭<爱弥儿>中的全新教育理念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三:      我国某时期的《幼儿园暂行规程》(下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要指出雅典儿童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卢梭的儿童教育思想。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卢梭的儿童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3)阅读材料三,推断该史料可能出自哪一时期?概括指出你从中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 8. 曾侯乙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曾国君主乙的墓葬,位于湖北省随州市西郊擂鼓墩附近,1978年,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随葬品。从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可知,曾侯乙下葬的年代为公元前433年或稍后。该墓的年代和墓主身份都很明确,为东周考古的分期断代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标尺。在这个巨大的古墓里,一共埋藏了一万五千多件随葬品,除了乐器、兵器和礼器外,还有许多生活用品,其中青铜器具就有10吨重。在青铜礼器中,有一套被称为“九鼎八簋”,它们是祭祀祖先的祭器,规格很高。按照最初的规定,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国王甚至贵族也开始使用,屡屡出现僭越现象。
              材料二:曾侯乙墓中还出土了一套64件青铜编钟,它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堪称“编钟之王”。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千多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合理的金属成份配比和规范的外形尺寸,以及工艺上的特殊处理,使编钟达到了令人赞叹的音响效果,至今仍能演奏。
              材料三:根据文献材料,东周时期随州主要为随国据有,不见有曾国的记载。由于曾侯乙墓的发现,加上随州及其邻近的襄阳、枣阳、安陆、京山以及河南新野等地,曾多次出土曾国有铭铜器,因此有人认为这里的曾国即史籍上的随国;也有人以为曾、随是两个国家,不可等同。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7期(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可以佐证周朝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具体内容及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像曾侯乙墓中的诸侯僭越的现象?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要破解“曾随之谜”,应该可以采用哪些研究方法?查阅哪些文献材料?
            • 9. C.(10分)【探索历史的奥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玛雅文明因印第安玛雅人而得名,是美洲印第安玛雅人在与亚、非、欧古代文明隔绝的条件下,独立创造的伟大文明。其遗址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等地。玛雅文明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人类取得的。它在科学,、农业、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玛雅文明在物质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有很大成就,如金字塔的石造建筑雕刻着神秘的人像与精巧的文字,验证玛雅王朝曾经辉煌的年代……
                  --《失落的玛雅文明》剧情
              材料二  1868年发现的以大津巴布韦遗址为代表的铁器时代文化,位于非洲中南部今津巴布韦维多利亚堡东南27公里处。津巴布韦在绍纳语中是“石头城”之意,这类石头建筑物遗址在津巴布韦共和国境内已发现有100多处,它分为卫城和椭圆形石城两部分。卫城修建在70米高的花岗岩山丘上,构筑坚固,里面设有“圣坛”,可能用于宗教祭祀。椭圆形石城建造在山下谷地。全部用凿切齐整的花岗石块精巧地垒砌起来,没有用灰浆粘合。城墙上装饰有用皂石雕刻成的精美石鸟和附有美丽图案的独石柱。城内有大小不一、错落分布的圆锥形石塔,有台阶的壁龛,雕凿而成的甬道和石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除了“金字塔的石造建筑”与“神秘的人像与精巧的文字”之外,玛雅文明还创造了哪些重大成就?
              (2)据材料二,分析卫城和椭圆形石城这些石头建筑群的发现与当时欧洲人有何直接关系?此处的文化遗存是否说明古代非洲曾出现过光辉的文明?请说出你的理由。
              (3)影像资料、历史遗址与遗迹作为研究历史的史料,在史学研究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
            • 10.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皇帝自古以来便是首席大祭司,由他来祭天,祭祀天上的神和地上的神。他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贤能的智者),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
              伏尔泰认为,中国的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因而深入人心,成为民众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从而减低了法律的严酷冷峻,增加了人情味。……除了惩治罪恶,中国法律还褒扬善行:“在别的国家,法律用以治罪,而在中国,其作用更大,用以褒奖善行。”
              材料二  (孟德斯鸠)后来改变了看法,毫不犹豫地把中国归入专制主义的行列。……中国的皇帝实际上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可以凭借其双重权力为所欲为。……中国的法律往往与习俗相混,判断是否违法并无严格的依据,罪与非罪、重罪与轻罪,最终都取决于皇帝的意志,具有极大的随意性。这就是说,皇帝不但是最高行政长官,同时也是最高立法者和最高司法长官。……因此结论只能是:“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材料三  绝大多数欧洲学者只能通过出版物分享传教士提供的有关中国的信息,仅有少数有缘结识在华或曾经赴华的传教士,向他们索取更多有关中国的信息,与他们共同探讨有关中国的种种问题。这类直接交往除了少量面对面的交谈,主要形式是信件往来。
              --以上材料均出自许明龙著《欧洲18世纪“中国热”》
              注:18世纪欧洲“中国热”由兴起到衰落的百余年间,大体相当于中国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1661-1799年)。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出伏尔泰、孟德斯鸠眼中的中国社会的政体分别是什么?指出他们的各自依据。
              (2)有人认为孟德斯鸠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看法更为客观,请从思想史的角度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证。
              (3)根据材料三,伏尔泰、孟德斯鸠等欧洲思想家对中国形象做出判断的主要信息来源有几种?哪一种更可信?为什么?
              (4)造成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对中国形象的不同看法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这一历史现象给你怎样的启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