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和巴西在19世纪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巨大差异,是由两个国家并入全球经济的不同方式造成的。下列各项与此研究视角相同的是(  )
              A.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B.工业革命后,物质享受至上成为许多人的生活目标
              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经济建设的选择
            • 2.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300年到1800年的五百年中,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证明,中国的人均GDP增长率为零,长达五百多年的明清两朝是一个长期停滞的时期。而这五百年里,……外部世界开始以加速度的方式,成十倍成百倍地往前狂奔的时候,中国像“龟兔赛跑”中的那只兔子一样,在一棵枯树下酣睡了五百年。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从1763至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的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欧洲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但我看,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增进不同文化特性中的共同性,因此二十一世纪不会是东方文明的复合,而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重新整合的世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五百年里中国与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发展的不同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这一时期“成为全球主人”的表现是什么?并分别概括其原因。
              (3)材料三中体现了罗荣渠怎样的史观?你如何理解材料中的观点?
            • 3. 以下的史学研究方法描述中,最不能体现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是(  )
              A.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故籍补证
              B.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书辨证
              C.藉残余断片,窥测其全部结构
              D.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参证
            •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隋炀帝)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及亲征吐谷浑(少数民族政权),驻军青海,遇雨雪,士卒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馈运者倍之,又逆征数年之赋,穷侈极奢……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
              -摘自[唐]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材料二
                 (隋炀帝)修运河、建东都是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和东盛西衰的趋势;西巡东征、巡游江南很大程度上是在实施发展统一国家的战略,在国土开发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等等。我认为:秦始皇做过的事,他多半都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贞观时代远不及大业年间的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帝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事唾骂的恶名。
              -摘编自胡戟教授《隋炀帝新传》
              (1)概括材料一、材料二关于隋炀帝评价的不同观点。
              (2)以隋炀帝的评价为例,说明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
            • 5. 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证明《史记•殷本纪》时总结研究方法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此二重证据法,唯今日始得为之”。王国维所言“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分别指的是(  )
              A.前人笔记与碑刻史料
              B.古代书籍与竹木简牍
              C.神话传说与出土文物
              D.文献记录与甲骨文字
            • 6. 曾业英在《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写道: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斗争,“不应简单地以‘革命战胜了反动’而一言以蔽之”;其实质“是实现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之争,一个要引向资本主义,一个要引向社会主义,无论哪个目标都高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状态,都是要把中国引向前进。”材料对国共两党斗争的阐释着眼于(  )
              A.进化史观
              B.革命史观
              C.整体史观
              D.现代化史观
            • 7.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尽其天而不益以人,虽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称著书者之心术矣”。材料强调了史学家应(  )
              A.尊重客观,实事求是
              B.追求成为“良史者”
              C.注重天人之间的关系
              D.注重历史现象的描述
            • 8. 阅读下列材料:
                  不同文明之间的最初交往如何发生,如何可能?似乎永远是一个谜。一般以为文明间的交往,大致会有几个阶段:最初是无功利性的欣赏阶段,其次是功利性的抵拒阶段,最后是化合为我所用阶段。我国文明跟佛教文明的交往就是如此,先是王朝的上层社会对佛教的欣赏,以为西方圣人释迦牟尼所说,跟我们的圣人孔老所说相似;然后就进入冲突,“沙门不拜王者”,朝廷和儒生先后灭佛辟佛;最后到宋朝,宋人援佛入儒,创理学,为我所用。
              --余世存:《新世纪周刊》请回答:
              (1)材料中“我国文明”主要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发展过程。
              (2)为什么作者认为不同文明之间的最初交往如何发生“似乎永远是一个谜”?作者是如何研究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的?
              (3)作者的方法是否适用于研究我国和欧洲文明的交往?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你的判断。
            • 9. 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
              …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 10. 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
              A.进化史观
              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
              D.现代化史观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