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选修:历史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  《史记》记载,秦始皇末年,“以为成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项羽进入成阳后“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中晚唐诗人杜牧因唐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撰《阿房宫赋》加以讽喻。赋中说:“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因此赋流传,秦修建阿房宫而速亡,成为人们关于秦朝的一种历史记忆。

                当代考古学者试图寻找阿房宫建筑群的遗迹,只在相当于《史记》所记阿房宫前殿的位置,发现了夯筑过的地基和东西北三侧的围墙,却根本找不到红烧土、木炭等表明此处曾被大火焚烧的痕迹。他们中有人因此认为,阿房宫不过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楼阁”。

              ——据《史记》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阿房宫被考古学者认为“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楼阁”的原因。



              (2)以《阿房宫赋》为例,说明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对探讨历史问题的作用。

            • 2. 中国是历史上不曾中断过的文明古国,许多丰富多彩的历史遗迹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请仔细观察上图,指出布达拉宫哪一部分属于藏族建筑风格,哪一部分属于汉族建筑风格。

              材料二 红山宫后来因遭雷击和战乱而被毁,仅留一处观音堂。清朝入关后,执掌西藏政教大权的达赖五世入京朝贺,顺治帝正式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达赖五世返回西藏后,下令重建这座宫殿,改称布达拉宫。布达拉是梵文“普陀罗”的音译,指佛教圣地普陀山。他圆寂后,布达拉宫再次扩建。康熙帝特派114名汉、满工匠进藏,参加扩建工作。这样,才有了今天的布达拉宫。

              (2)结合材料二,简述布达拉宫呈现藏汉合璧建筑风格的原因。

              (3)简要分析布达拉宫藏汉合璧的建筑风格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

            • 3.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多主张广土众民,秦汉至唐宋的统治者及思想家也大多热衷于此,他们往往主张人口愈多愈好,把人口的增加作为衡量国家强盛的标准,因为无论从生产的发展还是国家赋役来源看,人口和土地都是封建统治的基础。因而,提倡与鼓励人口的增殖长期占据中国古代人口思想理论的主导。到明清时期,人口急速增长,社会问题日多,引起不少有识之士的观察与思考,其中的典型是清代学者洪亮吉。他指出:“治平(即社会安定)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五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止增二十倍焉。今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巳不足,何况供百人乎?”。

                                              ——摘自裴倜、王冲《中国古代人口思想及其规律》

              材料二  进入近代,随着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加剧,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人口问题也日益尖锐。有识之士始终关注人口问题,提出一系列主张。薛福成出使英、法等国后,改变了原有的“人多致贫”的观点,认为西欧人口密度虽大于中国,但因能开辟生财之源,所以无人满之患,主张学习西方善用机器的殖财养民之法。梁启超也主张“即使无外界之侵入,而生齿目繁,人满为患,犹且非兴新业,不足以相周相救”。“尽地力者,农、矿、工之事也。”如能采取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地力,“虽生齿增数倍,岂忧饥寒哉?”他认为早婚有五害:“害于养生”、“害于传种”、“害于养蒙”、“害于修学”、“害于国计”,认为愈文明愈晚婚。严复从物竟天择的观点去理解马尔萨斯人口论,认为种族竞争主要是质量而非数量的竞争,中国人口量多质劣,难与西方抗衡,主张变法,提倡优生。

                                                   ——摘自李竞能《中国近现代人口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洪亮吉人口思想与中国古代主流人口思想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1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人口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人口思想得以发展的原因。(11分)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十八,《蒙恬列传》

              材料二    起塞(泛指长城)以来百有余年,非皆以土恒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用摧折的树木,竹子做成的边墙)溪谷水门,稍稍平之。

                                                             ——[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

              材料三  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功,修建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其时岂无边患?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

                                                                  ——摘自《清圣祖实录·康熙》

              材料四  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1368~1644),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世界遗产委员会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长城的修筑方法和建筑风格。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今天我们对长城价值的认识与康熙有何不同?

              (3)材料四中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评价长城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样评价的依据。

            • 5. 【加试题】(10分)布达拉宫被誉为“世界屋脊明珠”,是集建筑、历史、文化艺术和宗教于一身的宫堡式建筑群和文物宝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布达拉宫与清康熙帝:布达拉宫保存着皇帝敕封历代达赖喇嘛的金册金印;用藏、汉、满、蒙四种文字书写的康熙皇帝长命牌位;宫中还保存着康熙皇帝专门建造作坊,费工一年才织成的大型锦绣幔帐一对,这份贵重的礼物只有在达赖坐床和亲政大典时才隆重悬挂出来;五世达赖圆寂后,布达拉宫再次扩建,康熙帝特派114名汉、满工匠进藏,参加扩建工作。

              材料三  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坐落在拉萨河谷中心海拔3700米的红色山峰之上,是集行政、宗教、政治事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它由白宫和红宫及其附属建筑组成。布达拉宫自公元七世纪起就成为达赖喇嘛的冬宫,象征着西藏佛教和历代行政统治的中心。优美而又独具匠心的建筑、华美绚丽的装饰、与天然美景间的和谐融洽,使布达拉宫在历史和宗教特色之外平添几分丰采。大昭寺是一组极具特色的佛教建筑群。建造于公元18世纪罗布林卡,是达赖喇嘛的夏宫,也是西藏艺术的杰作。 这三处地点风景优美,建筑创意新颖。加之它们在历史和宗教上的重要性,构成一幅和谐融入了装饰艺术之美的惊人胜景。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两幅图片之间的历史联系。(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熙帝的边疆民族政策及西藏与中央的关系。(3分)
              (3)根据材料三,概述布达拉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4分)

            • 6. (12分)【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布达拉宫,不仅以建筑的成就而著称,它还以辉煌的艺术作品和珍贵文物而闻名。宫内拥有大量雕塑、壁画……特别是精刻藏文大藏经、金字缮写的甘珠尔,天竺等地的贝叶经,均是稀世之宝。据记载,仅修建红宫,就动员了将近7000名技术工匠和乌拉差役参加劳动。清朝廷还特派汉族技术工匠进藏参与施工。

              ——摘自《西藏风物志》

              材料二 1984年6月17日午夜时分,布达拉宫顶层的强巴佛殿因电线短路起火,殿内文物和佛经付之一炬,殿堂烧毁了一半。由于大量使用本地出产的极易遭蛀蚀的藏青杨作为木料,一些主要殿堂内甚至有超过10%的柱子处于重度腐蚀状态。……(地垄墙)堆满了垃圾。……在地震活动频繁的青藏高原,地震波反复的扰动已经在宫殿的石墙上到处留下了痕迹。

              ——王彬《布达拉宫:永不终止的修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布达拉宫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3分)并说明应该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3分)

               

            • 7. (12分)【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中摆着皇帝的九龙金漆宝座,两侧有六根沥粉贴金云龙图案巨柱,六个龙头都向内望着中央的宝座。宝座正上方的藻井内金龙盘卧,龙头下探,口衔宝珠(见第10题图)。这宝珠是一颗大铜珠,名为“轩辕镜”,以示皇帝为轩辕黄帝的正统继承者。

              ——摘编自《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材料二  2002年,故宫实施大规模维修工程,所有修复技术都严格按照传统方式进行,这些建筑工艺从建造这座宫殿的时候就存在了。同年,为了不损伤颐和园的借景风貌,北京市政府增加数亿投资,将颐和园附近地上架设高压线的方案改为地下铺设电缆。

              ——摘编自《世界遗产在中国》

              (1)材料一介绍的是故宫哪座建筑?概述该建筑的特点与功能。(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两个实例分别侧重体现了哪一保护原则。(6分)

            • 8.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时期,吴国最初出于军事需要,在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秦以后,改建了邗沟新道,为以后大运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代为了转运江淮地区粮草,加强东北地区边防,解决北伐高丽转运粮草的需要,隋炀帝开凿永济渠,重修江南河,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达今天的京津地区,南达太湖流域,沟通河、海、淮、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运河,成为中国东部地区南北交通的最重要通道。这不仅使运河沿途城市经济发展,唐代的东都洛阳、北宋汴京、南宋临安都处于这个运河之上,而且大运河也成为维系唐宋政治中心正常运转的生命线。元初,河北永济渠不能完全通航,向东南转运粮草受限。为此,元代修筑从山东东平至临清的会通河,又在通州与大都修凿通惠河,形成一条南起杭州经入大都,长达1500余公里的京杭大运河。运河修成后,漕运十分发达,岁运粮米在500万担以上,沿岸通州、临清、济宁等商业发达,成为著名的经济都会。大运河明清两朝多次维护,对江淮间南河进行了治理。运河漕运十分繁忙,在运河上的漕船经常在11775艘以上。1855年,黄河决口,黄淮分离,而淮河下游河漕淤塞,淮南运道受到较大的影响。1874年,漕船由海轮代替。1900年,漕运全罢,海运河运全部废止。至此通行了1200多年的漕运宣告结束,运河的长途运输走向衰落。——据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回答:(1)依据材料概括京杭大运河开凿工程的主要阶段,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元代重修运河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后京杭运河衰落的原因。

              (3)概括指出京杭大运河对推动中国古代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 9. 梁思成说,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古代,最高等级的城市为国都,城方九里,县城通常为三里。平遥古城城方三里,正是这一“礼”制等级的完整范本。在布局上,遵循严格的“左祖右社”、“左文右武”、“上下有序”的城市礼制程式。高耸古城中央的市楼能够“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城里的古民居是具有自足封闭色彩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采用了与山西自然环境相契合的窑洞(砖拱顶)式建筑结构。

                 ——摘编自曾晓华《从西安到平遥》等

              材料二  徽州古村落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徽州古村落均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民宅所建的天井,可以采光通风,无形中将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入其中。民居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的生存空间,形成左右对称、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住家格局。

                 ——摘编自王星明《徽州古村落》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建筑活动”都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中的“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指出各自的“范例”所在。

              (2)概括上述“建筑活动”中包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并援引材料予以佐证。

            • 10.

              丘吉尔曾经说过:“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反过来也影响了我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长城的见证

              《世界遗产名录》对长城的评价语为:“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秦长城以石筑见称,雄伟壮观,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如今虽然历史的风雨将它剥蚀成了断垣残基,但它却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永远留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

              材料二 封建时期的宫殿

              秦汉时期的宫殿建筑,不同于先前院落组成为主的建筑物,规模更加宏伟。秦始皇兴建的阿房宫,“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华北地区,住宅封闭紧锢,江南一带,敞开外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由于佛教的传入,此时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和圆淳。宋代坊和市的区别逐渐消失,许多店铺、作坊和住宅都临街建造。明清紫禁城是遵循传统礼法制度仿照中都和南京建造的,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全面的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木构建筑的杰出成就,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扼要说说对秦长城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我国古代建筑风格的因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