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有人在评价辛亥革命时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打开道路”。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      (    )

              A.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C.推翻封建帝制
              D.结束了封建制度
            • 2.

              “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此诗句颂扬的是              (    )

              A.三元里抗英斗争
              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辛亥革命
            • 3.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此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A.老农非常畏惧日本人
              B.辛亥革命影响有限
              C.袁世凯实行高压统治
              D.老农在调侃戴季陶
            • 4.

              2013年是辛亥革命102周年,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的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回首百年前那激动人心的历史大变局,给我们许多启示与感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大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辛亥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冯天瑜《辛亥武昌起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材料二  在1910到1911年,他们(注:指各省立宪党人,主张清政府立即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坚持新的要求,当不能得到满足时,这些要求就引起了普遍的不满和更为广泛的反清大联合。                 ——(美)费正清《剑桥晚清史》

              其(各省立宪党人)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辞则甚激昂……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各代表闻此乱命,亦极愤怒……秘议“……吾辈公决密谋革命……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应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云云。

              ——徐佛苏在《梁任公先生逸事》

              材料三  辛亥之役,本预定湖南首举义旗,举事后,湖北必调兵往援。计划以往援之师前途倒戈,内外夹击,到武汉长岳立时即可光复。不意湖南举事,一再延期,八月十八日,突发生汉口俄租界总部爆炸之事……

              ——《辛亥革命资料汇集》(2)《糯公随笔》

              材料四  “按武昌起义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注:驻武昌新军第八镇统制)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集》孙中山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为什么说“武昌起义绝非一只从云端上掉下来的运动之果。”(6分)

              (2)据材料二分析当时革命斗争有哪些客观有利条件?(6分)

              (3)概括材料三、四观点的共同之处,指出其分析对象的角度有何不同?(8分)

              (4)恩格斯曾说过:革命一天等于二十年。结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4分)

               

            • 5.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

              A.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C.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 6.

              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   )

              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B.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 7.

              宋教仁在1907和1908年的笔记中说“同盟会自成立以来,会员多疑心疑德,余久厌之。”“文素日不能开诚布公,虚怀坦诚以待人,做事近乎专横跋扈,有令人难堪处故也。”“孙逸仙那样的野心家做领导人,中国革命要达目的,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的。”这段史料最能说明 (    )

              A.宋教仁与孙中山的矛盾不可调和
              B.同盟会内部对孙中山的领导地位不认可
              C.孙中山的专断作风为革命带来隐患
              D.同盟会内部分歧,组织涣散严重
            • 8.

              (28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作为立法机构的英国议会发端于十三世纪,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议会先后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法》,十九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CCTV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议会地位及议会权力的分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4分)

              材料二

              文献一:(1912年1月2日)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文献二:(1912年3月11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四条 临时大总统得参议院之同意,有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之权。

              第五条 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兼任免文武官员,但制定官制、官规,及任命国务员及外交专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十八条 行政各部设部长一人为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办理各部事务。

              第三十四条 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三十五条 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是民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后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取代)

              材料三 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立初期,它(《临时约法》)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因为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2)比较材料二中两则文献内容的差异,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8分)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分)

              (3)有学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以美国1787年宪法为主要蓝本而制定。您是否赞同该观点?请说明理由。(8分,只判断不给分。)

               

            • 9.

              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君民共主
              D.民贵君轻
            • 10.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廖仲恺大事年表

              1905年,协助孙中山建立中国同盟会;

              1913年,宋教仁案发生后赴北京参加反袁活动;

              1914年,协助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

              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后赞扬和支持学生运动;称赞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空前之举,震慑全球,前途曙光,必能出人群于黑暗”;

              1921年,任广东革命政府财政部次长;

              1922年,筹集北伐经费;

              1923年,积极参与领导改组国民党的工作;

              1924年,任中国国民党“一大”主席团成员,坚持国共合作;协助孙中山筹建陆军军官学校,任该校党代表;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支持沙面工人罢工,命令各县县长协助组织农会;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三大政策,支持省港大罢工;发表《革命派与反革命派》,批判国民党右派;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惨遭杀害。

              ——摘编自陈福霖余炎光《廖仲恺年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廖仲恺经历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的主要特点。(7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