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观察下面嘉庆、宣统年间全国各省区家庭规模户均人口比较表(部分)。

               

              时间          省区

              直隶

              山东

              山西

              浙江

              江西

              嘉庆二十五年(1820)

              5.67

              6.91

              6.83

              6.08

              5.73

              宣统三年(1911)

              5.15

              5.49

              4.82

              4.25

              4.94

              关于表1中变化的主要背景分析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早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
              C.国家政治局势变动的影响
              D.近代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传播
            • 2.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激发了中国……的强烈愿望,激发了几代人为这个目标而进行的艰苦奋斗。一句话,激发了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 对这种“产业革命精神”最恰当的理解是

              A.冲破传统的改革精神
              B.不甘落后的竞争精神
              C.追求利润的冒险精神
              D.谋求独立富强的民族精神
            • 3.

              (21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呈现明显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1895—1899年)

              表1

              行业

              1895年

              1899年

              发展速度(1895=100)

              棉纺织业

              纱厂纱锭数(枚)

              14653

              69564

              474.7

              机制面粉业

              产量(万包)

              2047

              6766

              330.5

              缫丝业

              出口量(担)

              3039

              4175

              137.4

              沿海地区丝车数(台)

              38569

              45278

              117.4

              内地丝车数(台)

              7943

              29270

              368.5

              卷烟业

              资本额(万元)

              85

              154

              181.2

              火柴业

              资本额(万元)

              126

              241

              191.3

              水泥业

              产量(吨)

              68

              190

              279.4

              机械采煤业

              产量(吨)

              89

              145

              162.3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材料二  表2为甲午战争前后中国进出口商品种类比较(单位:%)

              表2

              进口商品

              年代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机器及

              大工具

              建筑用品;

              设备、器材

              合计

              消费品

              原料

              直接消费资料

              合计

              1893

              0.6

              7.8

              8.4

              13.0

              78.6

              91.6

              1903

              0.7

              14.3

              15.0

              22.3

              62.7

              85.0

              1910

              1.5

              16.0

              17.6

              17.0

              65.4

              82.4

              出口商品

              时间

              原料

              半制品

              制成品

               

              农产品

              矿产品

              手工制造

              机器制造

              手工制造

              机器制造

              1893

              15.6

              ——

              28.4

              0.1

              53.4

              2.5

              1903

              26.8

              0.4

              17.2

              11.9

              32.9

              6.8

              1910

              39.1

              0.7

              13.1

              14.7

              28.3

              8.0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之间,中国先后出现过300多家新式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的主人或主要投资者,其身份多为官僚,地主、商人、买办,这批人大体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在共短短的一生中,还为中国留下了一点积极的东西。他们为社会的新陈代谢提供了物质基础,使最初的改革和后来的革命有所依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7分)

              (2)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8分)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论证民族资产阶级“为中国留下了一点积极的东西”这一观点的合理性。(6分)

               

            • 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款合众国来中国贸易之民人所纳出口、入口货物之税饷,俱照现定例册,不得多于各国。一切规费全行革除,如有海关胥役需索,中国照例治罪。倘中国日后欲将税例更变,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如另有利益及于各国,合众国民人应一体均沾,用昭平允。     第二十五款合众国民人在中国各港口,自因财产涉讼,由本国领事等官讯明办理;若合众国民人在中国与别国贸易之人因事争论者,应听两造查照各本国所立条约办理,中国官员均不得过问。     
              第三十二款嗣后合众国如有兵船巡查贸易至中国各港口者,其兵船之水师提督及水师大员与中国该处港口之文武大宪均以平行之礼相待,以示和好之谊;该船如有采卖食物、汲取淡水等项,中国均不得禁阻,如或兵船损坏,亦准修补。    
              ——《望厦条约》

              材料二  废除《辛丑条约》,美国“放弃在中国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之条约”,交还在中国的租界,放弃在中国领水内关于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之特权等。条约还规定新约中未涉及的问题,如有影响中国主权的,应由中关双方政府代表会商,依照普遍承认的国际公法原则及近代国际惯例解决之。
              ——摘编自1943年1月11日《中关新约》  

              材料三    中关贸易状况表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美国在中国攫取了哪些特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分析其背景及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提炼材料三的主要信息,并分析其原因和由此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山东经济取得较快发展。清代山东植棉进一步发展,植棉州县增至90余个,达州县总数的87%。……酿酒制曲主要分布于平原粮产区,而榨油业则以山东半岛和鲁中山区较盛。……从乾隆年间开始,淄川县出现小机户,栗家庄树荆堂恒盛机房的创始人毕丰涟以一张织机起家,道光时发展为织机20余架。……清代潍县商人足迹更是南达江淮,北至盛京、吉林。苏州的东齐会馆就是潍商与胶州商人共同创建的。
              ——摘自许檀《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在烟台进出口贸易结构中,豆类、黄丝、野蚕丝、屑丝、茧绸、粉丝、草帽辫、果类、花生、药材、花边、发网共15项对输出贸易影响较大;鸦片、纺织品、纺织原料、糖、纸、燃料、火柴、五金和染料等是烟台的主要进口商品。
              ——《烟台贸易研究》(1867——1919)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山东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烟台进出口贸易折射出近代中国经济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日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日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三日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材料三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拿破仑法典》

              材料四 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
              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材料五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该法典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纳材料四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五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假如没有孙中山,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功绩,中国将很难走出推翻皇帝做皇帝,打江山坐江山的历史怪圈。而在辛亥革命以后,尽管通往自由和民主的道路仍然无比艰难,但有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为鉴,任何人想再帝制自为,再让已经被废黜的小皇帝回到北京皇宫,再复辟形形色色的专制制度、专制意识,都注定逃不过人民的唾弃,都注定会失败。
              ——梁峰《从现代化看辛亥革命》

              材料二 资本主义现代化暴露出许多问题,社会主义则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十月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而其自身的发展,却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钱乘旦《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三 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一个社会将固守于传统系统的政治领导转变为热心于彻底现代化的政治领导的过程。对于新中国而言,“政治领导的决定性作用”,才是“中国奇迹”的核心。
              ——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的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举两例说明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说一说你怎样理解“中国奇迹的核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阐述你对现代化有何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百年锐于千载”,辛亥革命是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它打开了进步的闸门,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学习与创新
              材料一: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中华民国国歌》(1912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孙中山在捍卫“民国荣光”的过程中有何重大理论创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根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有什么特点?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二:建设与发展
              材料三:民国建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仅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当局在农田水利、电力、矿业资源开发、化学工业、重工业的振兴等等,几乎每项对国家进步有关的事都在马不停蹄地齐头并进中。在1926-1937年,政府从扫除文盲的识字运动做起,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教育体制终于搭成了一个完整的建构。
              ――摘自《星岛环球网》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7年到1936年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三:反思与继承
              材料四:辛亥革命除了在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轰轰烈烈的开展外,在其它地区的城市要缓慢得多。……可以这样认为,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再者,没有从城市推进到农村。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
              ——田玄《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

              材料五:山东很多城市与中国其他许多大城市的路名相同,如济南与广州的中山路、青岛与上海的民生路等。
              (4)根据材料四、五,如何看待辛亥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材料三 鼓吹实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刊物

            材料四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回答:
            (1)材料一中民族企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材料二反映了民族企业发展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的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指出,民国初中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联系各党派在议会中所占议席的对比及所学知识说明了什么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这些趋势没有变成现实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海上(松江地区)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共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蚕桑广类·木棉》

            材料二:(19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补救、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不为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作为传统产棉区的太湖流域东部,到1919年,仅常熟、嘉定、上海、宝山、南汇、奉贤、川沙、崇明八县的棉田面积.合计就达367万亩。原本棉花产量有限的浙东沿海地区,也是“海滨沙地皆棉田也,每岁所收,为出口一大宗。”
            ——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材料四:江浙两地的农民因为地理的优势和便捷,进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大城市做工的不在少数,而去当时的上海,则是流动目的地的首选之地。据统计,从1912到1932年,20年问,仅在苏南颇具实力的荣家企业从2家增至21家,工人数也从1334人增至33416人,而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江浙两省农村。对此,时人评论说:“中国工人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徒,虽离家不计也。”
            ——仲富兰《试论近代江浙农村人口流动与习俗变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三,概述江南经济出现的新局面。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这样的新局面体现了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导致这一趋势的主要国际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中江浙地区农民从业状况出现什么现象?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中后期至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所处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