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林则徐和徐继畲,这两位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前沿人物在福州有一次罕见的较量,史称“乌山之争”:1850年夏天,英国的一名传教士租赁了(福州郊外)乌山神光寺的几间房屋,租期为六个月。此事引起了林则徐及城内部分士绅的不满。林则徐上书福建巡抚徐继畲,要求武力驱逐英人。徐继畲主张采取外交手段处理,避免酿起事端。林则徐则认为,这样做太过懦弱,他情绪激昂地表示,如果战事不可避免,年老又多病的他也在所不辞地挺身而出。此事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并最终导致徐继畲被革职。
              --摘编自赵柏田《帝国的迷津》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乌山之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在对待“英人租赁乌山神光寺的几间房屋”的问题上,林则徐和徐继畲两人的态度有何不同?
              (2)林则徐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评价。
            • 2. 了解和分析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过程,利于对社会发展演化有更深入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虽然贯穿始终,但在不同历史时期里抑商的程度是有区别的。大体说来,先秦的封建领主制时期,抑商的色彩较淡,秦汉以来的封建地主制时期则抑商色彩较浓。如以中唐为界,则中唐以前抑商较为突出,中唐以后抑商有所削弱,重商渐趋抬头。
              --赵克尧《重农抑商辩》
                 材料二  魏源作为近代经济思想的开拓者,以传统的经济思想范畴为载体对之赋予新的解释并加以修正,他认为“语金生粟死之训,重本抑末之谊,则食(农业)先于货(商业),语今日缓本急标之法,则货先于食”。
                  材料三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张謇《条陈立国自强疏》
              “农工商业为类至多,政府人民,财力均困,若事事并营,力分而益薄……”“农工商业之至大者,曰棉铁。”
              --《张謇全集》
              (1)举例说明先秦“抑商的色彩较淡”和中唐以后“重商渐趋抬头”。
              (2)据材料二和所学,请指出魏源对传统经济思想进行了怎样的修正,并分析其意义。
              (3)据材料三,概括张謇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主张未能实现的原因。
            • 3. 同文馆之辩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京师同文馆的设立给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带来了很大冲击。因此,同文馆的办学举措引发清廷内部的争论。1867年,保守派代表人物倭仁上奏道:
              天文、算学为益甚微,西人教习正途,所损甚大……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
              天下之大,不患无才。知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
              问题:
              (1)倭仁反对同文馆哪些办学举措?理由是什么?
              (2)假设你参与当时的论辩,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 4. 《中国好声音》节目使“好声音”一词成为热门流行语。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同时代的“声音”也折射出了历史变迁。
              【中国古代的叫卖声】
              叫卖广告在先秦已出现,《楚辞》记载姜太公站立市井吆喝卖肉,可谓吆喝叫卖的祖师爷。宋代叫卖广告中以唱卖为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叫卖配上词曲,曲牌中有《甜水令》《包子令》等,韵味十足。到清代商贩及手艺人有近500种,所售商品不同,唱卖的声调也有所不同,甚至不同季节的唱卖,或艳丽或悠长。
              (1)概括叫卖广告的变化并分析其历史原因。
              【20世纪初的湖北“音响”】
              20世纪初张之洞在湖北推行新政……汉阳铁厂的轰鸣、师范学堂的读书声、新军操练的呐喊,其实这些音响传递着张之洞捍卫的制度行将崩溃的信息。不久湖北武昌响起了辛亥首义的枪声。对此王先谦、恽毓鼎等人指责张之洞主办新政“遂为乱天下之具”,清朝灭亡“罪魁祸首,则在张之洞”。
              (2)结合史实,谈谈你对王先谦等人观点的认识。
              要求:准确理解观点,充分运用材料,全面评述。
              【关于全球化的论调】
              (19世纪到20世纪初)世界经历过一个类似的全球化时期……现在所处的全球化时代,我们不妨将其称乏为“全球化第二轮”。(第一轮全球化时期)由于火车、汽车的发明可以在更多的地方以更快、更便宜的价格进行更多的贸易……由于光导纤维、因特网的发明,今天的世界能比以前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那次全球化的初期,占支配地位的是大英帝国的力量、英镑和海军,而今天这个时期完全是由美国的力量、文化、美元和海军所统治。在美国的鼓动下创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使那些开放市场更容易连接。
              --摘自2005年托马斯•弗里曼所著《世界是平的》
              (3)依据材料,完成下表。
              比较
              结论提炼概括相应材料 
                
               前者是英国,后者是美国 
               发展程度不同 
              导致上述不同的根本因素:
              【评价历史问题的不同声音】
              历史著作中对林则徐的评价
              魏源的《道光洋舰征抚记》称赞林则徐在广东抗英“不调外省一兵一饷,而长城屹然。”
              1945年范文澜在延安编写的《中国近代史》认为林则徐“最特出的方法,尤在于始终相信‘民心可用’”,他“懂得抵抗侵略必须依靠民众这一真理”而被人民纪念和尊敬
              李侃的《中国近代史》(1994年版)特别指出林则徐研究西方,“不禁止外国商人进行正当的贸易,提出‘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正确方针”“具有远大眼光和务实精神”
              (4)请以“不同时代对林则徐的不同评价”为主题,简要阐释你的观点。要求:结合时代背景,充分利用材料,史论结合。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一同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屏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  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术语。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长技以制夷”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流行术语的演变,最能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演变。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西方在思想领域出现的现象并分析两种文明朝着“各自不同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与发展”的表现是什么?与当时欧洲思想发展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3)据材料三,近代以来人们对西学的称呼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折射出怎样的心理变迁?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日知录》
              (1)概括材料一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主张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外启蒙思想的异同。
              材料三 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材料四 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以上材料摘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3)根据材料三、四,简要论证“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这一观点。
            • 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蔡元培之决心献身教育,是自光绪二十四年始。戊戊政变发生后,他认为康、梁失败的最大原因是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人才,所以返里从事教育工作,最先接办绍兴中西学堂,又到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爱国女学校及爱国学社。
              --陶英惠《蔡元培与北京大学》见《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五期
              材料二  (民国)六年一月,始任事于北京大学。其时北京大学学生,颇为社会所菲薄。孑民(蔡元培字)推求其故,以为由学生之入大学,仍抱科举时代思想,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之机关。故对于教员之专任者,不甚欢迎。其独于行政、司法界官吏之兼任者,虽时时请假,年年发旧讲义,而学生特别欢迎之,以为有此师生关系,可为毕业后奥援也。
              孑民以大学为囊括大典包罗众家之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兼容并包,听其自由发展,曾于《北京大学月刊》之发刊词中详言之。
              --蔡元培《传略》见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
              (1)据材料一概括蔡元培的思想主张及其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析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改革。
            • 8. 古今中外,对海洋的重视和利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保护海权日益成为中国面临的紧迫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非凡的远洋探险到1433年由于皇帝的命令而突然停止。倘若在欧洲,这种停止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中国的皇帝能够发布一道道对其整个国家有约束力的命令,欧洲绝无这样的皇帝……欧洲人在海外冒险事业上相互竟争着,没有任何帝国当权者阻止他们这样做,西欧的商人也与中国的商人不同,他们有政治权力和社会声望;从而保证了要实施任何禁止海外冒险事业的法令是不可能的。欧洲有与外界进行贸易的传统,欧洲对外国的产品有真实的需要和强烈的需求,而中国完全不是如此。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中国远洋探险停止的原因?
              材料二“夫制驭外夷者,必先洞夷情,……西夷之海艘,坚驶巧习,以其恃贸易为生计,即恃海舶为性命也。中国之师船,……其船菰(粗劣)漏,断不可以涉大洋……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囯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战舰己就,则内地出洋之商,愿禀请各艘扩货者听。”“东西海权之争实在南洋,西夷之本土距中国甚为遥其窥吾国必以南洋为基地。倘因诸华人流寓岛上者,举其雄桀,……略等藩镇,庶足为南服锁钥与!”
              -魏源《海国图志》
              (2)根据材料二归纳魏源维护海洋权益的观点。

               (3)指出材料三漫画反映的主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权丧失的原因。
              材料四  在世界海权兴衰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有的国家通过发展海权实现了国家长久的强盛;有的国家则惨遭失败乃至国运衰落;有的国家的海权保持了长久的存在,有的则很快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还有的国家的海权追求一方面促进了国家崛起,但过度追求又埋下了国家衰落的根源。同样的海权追求导致了国运盛衰久暂的天壤之別,其根源无疑值得进行深刻反思。
              一一刘中民《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
              (4)结合史实说明材料四中关于海权与大国兴衰的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
            • 9. 在近代中国,爱国是历史的主旋律,有着丰富的内涵,且主题多,特点鲜明。其中仁人志士反侵略、求民主是近代爱国主义的核心体现。
              材料一 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1)近代前期,在争取政治民主化过程中“仁人志士”提出了哪些用变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中国政治民主化过程有何突出特点?
              材料二 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依据材料二的观点,结合近代中国的历史史实,分析20世纪初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
              (3)下表中资料反映的是发生在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请你按其爱国内涵进行归类。(要求:提炼出一个爱国主题,必须涵盖三条及三条以上资料,主题应立意明确;将符合该主题的资料符号标出,资料应选择完整,无遗漏。)
              序号资      料
              1“师夷长技以制夷”
              2“打倒孔家店”
              3“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4“新三民主义”
              5“扶清灭洋”
              6“民主”与“科学”
            • 10.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牟,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引自翦伯赞   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95年前后中国人对宪法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宪政的意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