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最近几年民生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民生”一词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话语之一。
                  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压倒全场)时代也。……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而况追逐于人已然之末轨者之终无成耶!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1905年10月20日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请结合中外史实,评述孙中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2. 中国文明历经千百年发展,从某种意义上看,是一部思想不断走向解放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材料二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材料三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力,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四  追本溯源……只因为拥护那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轴心时代”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大体吻合。请列举这一时期对秦汉统治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派别。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3)材料三中论述维新变法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过程。
            • 3. 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农业工作,他曾多次指出:“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产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主要施行的经济政策,其主要目的有哪些?
              (2)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针对农业及农民问题提出过哪些主张?
              (3)建国后,新中国政府于1953-1956年在农业方面采取了哪一重要措施?其实质是什么?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其主要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为何能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综合上述问题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建设的认识。
            • 4.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鸦片战争的炮声破灭了中国人的“天朝梦”,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复兴之路。请分别列举近代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提出的革命纲领。
              (2)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奋勇抗争。指出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的历史事件并分析其胜利的根本原因。
              (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请列举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成就。
              (4)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型。指出其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
            • 5. 思想的发展具有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晚明,……随之而来的是精神文化、道德伦理也相应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理学,由于其弊端日显,而渐渐为士人们攻讦和唾弃。一种崭新的革新运动悄然兴起。从而在晚明泛起了一股汹涌澎湃的人文主义思潮,在中国思想文化解放史上刻下了深深的印痕。……是不可能完成社会转型历史使命的。--摘编自高建立《晚明人文主义思潮与社会风习的转变》等材料三 “在文化氛围上,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以改良过的欧美新文化替代旧文化,进一步启迪了民智,沟通了东西文化交流,使中国对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个层次;在思想上,进一步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国现代文人自由主义思想,并使自由主义、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并列为现代中国三大思潮。”--《中国近代史纲要》(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晚明人文主义思潮是“不可能完成社会转型历史使命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由主义和三民主义、共产主义三大思潮形成的原因。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同治初年由曾国藩、李鸿幸、左宗裳领导的自《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这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甲午以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族的第二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 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教十年,及今而后发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晴其祸 害于未萌,试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
              --孙中山《< 民报 >发刊詞>材料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现作为现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唯心历史现的破产》材料四  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廣,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椐。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第一个和第二个救国救民族方案的内容与目的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较材料一中的第一、第二方案有何特点?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俄国人的路”是一条什么道路?
              (4)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有何特点?实践结果怎样?
            • 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美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
              --《孙中山全集》第六卷
              材料二  他(孙中山)总是寻觅合作伙伴,而向秘密会党、中国军阀、美国银行家、法国军官、日本官僚寻求支援。
              --[法]白吉尔:《孙逸仙》
              他的绝大部分计划都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在半个世纪还多一点的时间之内,中国并没有在什么地方铺设过那么多英里的铁路,可是,在袁世凯统治之下,在他担任铁路总办之时,他却打算在十年之内完成一个庞大的修造铁路的计划,除了一个自吹自擂的人以外,有谁愿意把这样一个有如幻想曲的《实业计划》加之于广大群众呢?
              --韦慕庭《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
              材料三  孙中山不但为手创民国之元勋,且为中国及亚东历史上第一大人物。……对孙中山,勿爱其长而因铲其短,勿恨其过而并没其功,为天下惜人才,为万世存正论。
              --张謇在南通各界纪念孙中山大会上的讲话(192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为什么要提出民生主义?这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思想特质?
              (2)材料三的作者认为应该怎样评价孙中山?请运用这一视角并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孙中山的认识。
            • 8. 材料一  刚诞生的共和国组建了一个反映启蒙思想原则的政权。1787年,国民议会起草了新的政治体系蓝图--《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其中强调了个人权利。美国领导人将联邦政府建立在人民主权基础上,同意遵从这部宪法,保障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以及宗教信仰等个人自由。他们并没有将政治和法律权利平等地赋予这片刚刚独立的土地上的所有居民。……那些被剥夺了公民权利的群体强烈要求获得自己的政治和法律权利,并为此不断抗争。而已经拥有权利的人不愿意把权利分享给他人,于是引发了矛盾和斗争,有时还会导致暴力冲突,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随着公民权利的扩大,美国社会拓宽了启蒙思想中关于自由、平等、人民主权的含义。
              --摘自[美]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材料二  1912年中国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大事
              1月1日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
              1月28日临时参议院在南京成立
              1月30日中华民国实业协会在南京成立,该年成立的实业团体达40多个
              2月1日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感五项教育方针,以培养共和国民
              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布退位,授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政府
              2月13日袁世凯宣布拥护共和,孙中山辞临时大总统职
              3月政府颁布剪辫令、禁止缠足令,倡导变革礼仪等社会风俗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前朝文武各官照旧供职
              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临时大总统职,政府、参议院等不久迁往北京
              7月10日教育部重订学制,规定初小4年、高小3年、中学4年、本科4年
              8月25日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等4个政团,合并为国民党
              10月22日北京政府公布:报纸报部立案者89种,各党、会报部立案者共85个
              9月初袁世凯发布《尊崇伦常文》
              12月15日袁世凯颁布《戒严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宪政历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并分析中华民国建立的影响。
            • 9. 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夫如是则西洋之民,其尊且贵也,过于王侯将相,而我中国之民,其卑且贱,皆奴产子也。设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夫驱奴虏以斗贵人,固何所往而不败?
              -- 选自严复 《辟韩》 (1895年)材料二: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社会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
              -- 孙中山 《三民主义与中国》材料三: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本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那么启蒙运动则是“大兴土木”。
              从16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下半叶这近二百年历史里,在摆脱了神本主义千余年的束缚后,人们的思想尽情释放,现代文明社会的“蓝图建设”
              -- 新浪网博客 《我们也需要一次启蒙运动》材料四: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术语。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流行术语的演变,最能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演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严复认为“西洋之民”和“中国之民”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他所倡导的政治思想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2)据材料二,概述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清理了场地”、“大兴土木”分别是指什么?20世纪初,中国出现类似于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指什么?该运动在反封建专制中的作用如何?
              (4)依据材料四及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人对西学的称呼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折射出怎样的心理变迁?
            • 10. 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学习利用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代表人类发展进步方向的基本价值、观念,主动融入世界文明的主流,进而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一直是近现代先进的中国人孜孜以求并为之奋斗的目标。
              材料一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写到:“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1)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轨迹。 
              (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什么?
              材料二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 《孙中山全集》第6卷
              (3)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对大同思想的新思考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对自己革命思想进行了怎样的创新?
              材料三   学习和创新有机结合中共堪称典范。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他指出……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2010年12月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中“第二次结合”的实践与理论探索成果各是什么?文中的“第二次飞跃”带来了哪些成果?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