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  民国初年,孙中山积极宣传和倡导“五族共和”。但到1919年,他在《三民主义》一文中写道:“我国人自汉族推覆满清政权、脱离异族羁厄之后,则以民族主义已达到目的矣。更有无知妄作者,于革命成功后,创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之说。”“今日讲民族主义,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他称美国的这种以美国原有民族为基础同化其他不同民族为一个民族的民族主义为积极的民族主义。中国也需要实行这样的民族主义。到了1923年,孙中山在阐述“民族主义”时又指出:“吾党所持民族主义,消极的为除去民族间之不平等,积极的为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随革命形势之伸张,渐与诸民族为有组织的联络。”“国民党敢郑重宣言,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族。”
              --摘编自郑大华《论晚年孙中山“中华民族”观的演变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演变过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孙中山各阶段“民族主义”观的特征和产生的原因。
            • 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三民主义理想来源有三:英美民主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苏联革命专政思想。20世纪20年代之前,在孙中山的政治实践中,英、美民主主义占据较大比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相对比较微弱。但随着1917年孙中山政治上的不断遭受挫折,他对英、美民主主义虽继续抱有强烈希望,但同时开始重视中国文化传统,1921年后,孙中山回归传统的痕迹越益明显。孙中山开始相信,只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从而“规抚”外来思想才能成为其政治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孙中山又把目光转向新生的苏俄,经过审慎的研究和思考,对苏俄革命经验作出了选择。在政治哲学领域,孙中山把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加以融合,声称“三民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在政治制度领域,孙中山把苏共治国模式移入中国,完善“以党治国”的思想。在政党建设方面,孙中山吸取苏共民主集中制的组织经验,使国民党有了新的现代政党的组织形式。
              --摘编自高华《革命年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种思想来源在三民主义完善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第三种思想来源的政治影响。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已故领袖孙中山先生看清楚我们主要的敌人是帝国主义,于是定下了革命的民族主义。又看清楚帝国主义借以剥削中国人民的重要工具,是军阀、大商买办阶级和地主阶级,又定下了革命的民权主义与民生主义。
              --毛泽东《广东省党部代表大会会场日刊》发刊词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先生创立三民主义的原因。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高举实现民族独立自由和民主革命的旗帜,领导创立中国同盟会,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胡锦涛主席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对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推动作用。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等内容,新三民主义没有这些内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在民主革命完成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即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纲领,而新三民主义只有民主革命的纲领。
              材料二 毛泽东评价《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时指出:“这篇宣言,区分了三民主义的两个历史时代。……在这以后,三民主义是新范畴的三民主义,是新的半殖民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三民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是新三民主义。”--上述材料均摘自岳麓版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旧民主义革命有哪些区别?
              (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新三民主义。
            • 5. 近代以来的世界是“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圆(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战舰已就,则内地出洋之商,愿禀请各艘扩货者听。东西海权之争实在南洋,西夷之本土距中因甚为遥远,其窥吾圆必以南洋为基地。(据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孙中山提出,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须重戎备而固海防。盖无舰船,海防无从谈起,有舰船而无训练有素之才,无以用之,有舰械人才而无良港,则海军无驻足之所,-切皆备而无民生之政府,则必导甲午之覆则。海事既备,当以中国人工用船荒之时建船舶、兴商务,勾连世界,亦可得鱼盐之利,可围海造田、潮汐发电。(据边疆网《中国海权研究》)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魏源、孙中山海权思想的异同点。
                  材料三  1890年,马汉出版了《海上实力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书中阐述了海上商业对于国家的财富机器实力的深远影响,为了使本国民众所获得的好处超过寻常的份额,有必要竭尽全力排斥竞争者。为了获得这种制海权,就必须拥有“海上实力”。这种“海上实力”不仅包括了强大的海军,而且还包括商船队、海外殖民地和军事基地,甚至连国家制度、民族性和生产力也被纳入其范畴。马汉的解释,一方面是美国当时日益增强的政治经济实力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美国企图凭借实力向海外扩张的表现。(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
              (2)《海上实力对历史的影响》一出版,在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就吹捧该书为“绝妙的书”。 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奥多•罗斯福如此吹捧该书的原因?并说明该书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
            • 6. 关注民生是自古以来思想家、政治家的共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材料二  1912年10月,孙中山说:“鄙人对于社会主义,实欢迎其利国福民之神圣……实行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强调指出:“三民主义之中的民生主义,大目的就是要众人能够共产”。--节选于《孙中山全集》材料三  不过在政府方面,两场大战短期内都造成了一种对受苦人的青任意识。对变革的压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变得更强烈。1944年战时政府施行了“教育法”,1945年又有家庭津贴。作为1945年的大选获胜者,占多数的工党政府承担了变革重任,它的主要特点是承担了普遍救助的责任(如对教育、健康和国民保险),为有利于整个社会,这种普遍救助垄断了早先体力劳动者自有的救助方式。主要为了应付经济困境,现金救助以最低水平支付。
              --萨尼《英国福利国家的起源与特点》
              请回答:
              (1)为了保障民生,孟子制定了怎样的制度规范?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理解的“社会主义”的特征和实现途径。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的原因?
            • 7. 材料一美国人已经意识到了,民主制度不仅可能是虚弱无力的和不明智的,也可能是专 制的、压迫性的。于是,他们找到了限制它的办法,即联邦制,它使得任何地方都不存在完全的 民主制度。中央政府只从州政府的权力中拿走了若干明确列举的权力,州政府则保留着中央 政府拿走的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罗马人知道如何让君主制度无害,那就是使其分立;美国人 则将民主制度一分为二,从而解决了更为难缠的问题。
              --秋风《立宪失败的个案:阿克顿论法国大革命》
                  材料二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中山便在巴黎发表谈话,说:“中国于地理上分为二十 二行省,加以三大属地即蒙古、西藏、新疆是也,其面积实较全欧为大C各省气候不同,故人民 之习惯性质亦各随气候而为差异。似此情势,于政治上万不宜于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 度,最为适宜。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心 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
              --王兵华《论民国时期的联省自治运动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谈谈你对美国中央政府与地方州政府实行分权的理解。
              (2)材料二中孙中山的主张是什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生前这一设想没能实施的国内社会因素。
            • 8. 新文化史作为一种史学方法引入政治史的研究,不仅能弥补传统政治史研究的不足,而且拓宽了政治史研究的视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前十余年间大量的报章杂志中,处处可见关于黄帝的各类论述,蔚为一股“黄帝热”。
              --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
                  材料二  1925年3月12日,“革命尚未成功”之际,孙中山却先行病逝。……着手修建中山陵的同时,留守广州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筹款五十万元,在广州修建孙中山纪念堂和纪念图书馆。当时,广东革命政府财政困窘,但还是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比如要求政府职员捐薪、向人民收取呈词附加费、销售孙中山纪念章、发动各校学生向全社会劝捐、要求各县县长担任额定募捐任务,等等,千方百计筹措这笔款项。
              --李恭忠《开放的纪念性:中山陵建筑精神溯源》
              (对上述事件,有社论指出)爱你的国父,如像爱你的祖先一样,崇仰革命之神如像昔日之神一样,努力把“国”之意义在建筑中象徵之出来,努力以昔日建祠庙之热诚来建今日国父之会堂及图书馆!
              --《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4月21日)
              领袖崇拜可以这样来看:即既存在着自发的领袖崇拜,也存在着“系统的、甚至是马基雅维利式的”领袖崇拜灌输。
              --李恭忠《孙中山崇拜与民国政治文化》
                  材料三  1933年,李大钊被北洋军阀政府杀害6年后,北平各界发起了公葬李大钊的活动。这次公葬除了北平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青年学生外,当时国民政府的高层人士、社会各界团体(如北京大学)、各类知识分子(如胡适、鲁迅)纷纷在这次公葬活动中亮相,这显示了当时民国政治文化生态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李宗刚、陈志华《公葬李大钊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政治文化生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黄帝热”是三民主义中哪种革命思想的文化象征?这种革命思想有何局限性?
              (2)据材料二,孙中山崇拜仪式偏重于“自发的”还是“系统的”领袖崇拜?对此,你做何评价?
              (3)据材料三分析,当时民国政治文化生态“复杂而多元”的原因是什么?并依据时代背景与所学知识,以¨复杂而多元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治文化生态”为主题,阐明社会各界代表出席李大钊公葬的不同意图。(要求:言简意赅;论述准确;表述成文;120字左右)
            • 9.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孙中山选集》
              材料二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中华民国法规缉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 10. 铁路是工业文明的组成部分,20世纪初的印度和中国对发展铁路有不同的态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甘地认为“印度的得救在于抛弃它五十年来所学到的东西。铁路、电报、律师、医生等等都必须丢开”,主张恢复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来对抗西方工业文明。只有用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舍工业代替集权化的城市大工业,才能避免竞争和剥削,消灭失业和贫富差别,过简朴宁静的生活,从而实现非暴力的社会理想。他认为以大机器为象征的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正是导致印度衰落和贫困的根源。
              --张杰《铁路与民主》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一再强调中国要发展铁路。……在国弱民穷形势下,如何修建铁路?'孙中山主张铁路民办国有,实行对内、对外开放。如果国民有力承担,自应由国民兴办……经营4 0年后收为国有。谈到利用外资,他列举了三种具体方式:一是借款修路,国人自办;二是招股修路,华洋合办,主权属我;三是批给外国人承办,期满铁路无价收回。孙中山特别重视在利用外资中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特别强调兴筑铁路要防止资本家垄断,他说:“我们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 --孙永福《孙中山与中国铁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甘地对修筑铁路的态度,并作简要评价。
              (2)材料二中孙中山强调“兴筑铁路要防止资本家垄断”体现了他的哪一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主张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归纳甘地和孙中山在思想上的共性。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