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中国应当设法避免出现资本主义社会那种贫富不均,防之道为何? 即凡天然之富源,如煤、铗、水力、矿油等,及社令之恩惠,如城市之土地、交通之要点等,与夫一切垄断性质之事亚,悉当归国家经营,以所获利益,归之国家公用。核定;啤价,平均地权,按价征稅,价重者税也重,而价轻者税也轻,得享平均之利益,至公平也。中国乃是极贫之国,非振兴实业不能救贫。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
              -据《孙中山全集》材料二  1924年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表示:“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 这里节制的“资本”即指私又资本、也指外来资本,最重要的目的是发展国家资本。孙中山节制资本,仍然是为了诔障多数人的权益,发展国家资本,让全国人民得益……
              --摘编自冯洁《科学社会主义”概念在中国近代的发展脉络》(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主张实行民生主又的依据及其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及其提出的原因。
            • 2. 20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产生了三位伟大人物,他们既关注革命事业,又思考经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孙文学说第八章“有志竟成”》
              材料二:  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于孙先生的原则的。……按照孙先生的原则和中国革命的经验,在现阶段上,中国的经济,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认为欧洲“犹有社会革命”的原因。为避免类似革命的发生,他先后提出了哪些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有关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主张。并指出这些主张与孙文学说之间的关系。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发展经济的思路。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位伟人共同的追求。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民族主义。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民权主义。……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民生主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它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工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渐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引导工人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三  当党内一些同志提出要宣传毛泽东思想时,毛泽东在1943年4月写信给中央宣传部,说:“我的思想(马列)……不宜当作体系去鼓吹,因为我的体系还没有成熟。“两年后,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报告中,毛泽东又说:“决议案②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帐上,所以我要对此发表点意见。写成代表,那还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就不成其为党了。“在其他场合,他也多次表明,“如果同志们要为这种思想找一个人的名字作为代表,我可以接受,但是必须说明,这是中国革命的产物,是中国革命长期斗争经验教训的结晶,是很多同志的正确思想集合而成的“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思考说明:新三民主义为什么能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与新三民主义有哪些不同?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什么?
            • 4. 材料一:孙中山曾说:“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
              材料二: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材料三: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思想成果。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如何理解其“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的内涵。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者的共同目标。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子•治国》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国》记载:“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财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民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管子还认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现代最大的问题就是国家“既贫且弱”,人民生活困苦。孙中山说:“……欧美自政治革命而后,人人有自由平等,各得肆力于工商事业,经济进步,机器发明,而生产之力为之大增,得有土地及资本之优势者,悉成暴富,而无土地及资本之人,则转因之谋食日艰。由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则贫富之阶级日分,而民生之问题起矣。”
              孙中山指出:“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保护本国工业,便先要有政治力量,自己能够来保护工业。”“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如果专从经济范围来着手,一定是解决不通的。要民生问题能够解决得通,便要先从政治上来着手,打破一切不平等的条约。”解决民生问题“如果不用国家的力量来经营,任由中国私人或者外国商人来经营,将来的结果,也不过是私人的资本发达,也要生出大富阶级的不平均。”
              材料三  毛泽东在阐述人民为什么会选择共产党时指出:“领导的阶级和政党,要实现自己对于被领导阶级、阶层、政党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必须要……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
              建国初期毛泽东明确指出:“法律是上层建筑,我们的法律是劳动人民制定的,它是维护革命秩序,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生产力的。”他又说:“我们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工厂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社。”明确指出了未来中国发展经济的道路和方式,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并在党的八大上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重要任务提出采。
              (1)据材料一,归纳管子思想的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回答孙中山的民生思想提出的背景和基本观点。
              (3)结合材料三和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和改善民生所作成功探索的史实,分析中共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理由。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孙中山手书

                  材料三: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
              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
              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
              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图中历史人物为实现自己的思想主张,有何实践活动?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图1、图2和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分别起到的历史作用。
              (3)材料三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4)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针对哪两个根本问题进行了理论的发展?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年--1919年,孙中山在上海写成《实业计划》一书……规划了一条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他认为,交通运输必须放在近代工业首位……还提出建立北方、东方、南方三大海港,疏通内河水道,发展内地交通。同时,他又主张在不损害中国主权条件下,引进外资和技术,以便在最短时间内迅速赶超外国,从而改革中国落后的手工业生产方式。
                  材料二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我们在制定对内经济搞活这个方针的同时,还提出对外经济开放。……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为实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经济主张。结合当时我国的内外环境,分析《实业计划》是否有实现的可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后我国经济落后的原因。结合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有利的国内外形势,指出“对内经济搞活这个方针”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3)综合材料,概括孙中山和邓小平在国家经济发展主张上的共同之处。
            • 8.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左右,中国、印度、希腊三个文明中心几乎同时进入思想繁荣时期,哲学思考都十分活跃,都开始自觉思考生命、社会之目的及其意义等重大课题。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中国哲学长期集中在对社会性和政治性的人的考察上,这是一种压倒一切的“人道主义”,它着重的是社会而非个人,这与古印度、地中海文明强调神及彼岸世界的哲学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美•费正清《中国的传统与社会》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哲学家的思考普遍“集中在社会性和政治性人的考察上”,请列举两位思想家及主张加以说明。
              (2)人类历史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人不断解放”的过程。到18世纪末,人类为解放自身(生产力、思想观念、政治地位等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3)中国近现代史上,为了人的思想解放,中国社会先进阶级进行了哪些重大活动?
              (4)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于“人的解放”的价值认识。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近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即民权主义)、社会革命(即民生主义)毕其功于一役。
              --《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与康有为为代表的保皇派围绕着土地政策展开激烈论战。保皇派坚决反对革命派的土地政策,攻击革命派“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政策危害国本,煽动下等社会革命,制造社会动乱。革命派指出:天下田应为天下人同耕。地主垄断土地,徒手坐食,不利于生产和社会发展,只有“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政策,才能使生产事业得到发展。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  辛亥革命还只是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环下的王朝更替。关键不在于辛亥革命采取的理论体系,而是应该重新估价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发展速度。辛亥革命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法国大革命时候的水平。根据现在的研究,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的前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以及国民的识字率都高于中国。
              --朱宗震《真假共和》
              (1)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说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实质。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多种原因。
              (2)材料三称辛亥革命的结局是“王朝更替”。请指出“王朝更替”的确切含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结局的历史必然性。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权。”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