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运动,它包含了对民族的理性认知,也蕴含了巨大的非理性的情感表达”。它往往从本民族的认同、归属和利益出发,充分肯定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排斥或否定其他民族的利益。因此民族主义呈现出两面性,一方面它具有反对民族歧视、争取民族独立、维护民族利益的理性情感,而另一方面它的非理性即自私、狭隘、利己和排他性却盘根错节于民族主义的肌体。这种二律背反,使得民族主义在国际格局中的演变中始终起着“双刃剑”的作用。

                                            ——刘玉华《论民族主义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 2.

              近代以来,中国人对美国形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有美帝国主义利用战争发了横财,成为最大的国际剥削者,成为世界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

              —1963年《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材料二 清末民国时期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基本是正面的,特别是抗日战战争时期。1949到1972年,美国变成中国的头号敌人。1972年之后,尽管对美国的帝国主义定性没有根本改变,但美国形象在中国人的心中发生了悄然改变。改革开放,特别是1989年以后,美国成为中国人既恨又爱的国家。

              —摘编自赵梅《清末以来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时期、1963年、1972年之后美国形象变化的具体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中国人对美国形象变化的因素有哪?

            • 3.

              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     (  )

              A.共和
              B.社会保障
              C.人权
              D.君主立宪
            • 4.
              (1)(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

              时间

              农业实产量

              实征农业税

              农业税占实产量%

              合计

              正税

              附加

              合计

              正税

              经济恢复时期

              3806.5

              494.54

              443.88

              50.66

              13.00

              11.70

              “一五”时期

              8017.8

              933.21

              847.45

              85.76

              11.60

              10.60

              “二五”时期

              6983.2

              833.32

              745.66

              87.66

              11.90

              10.70

              1963—1965年

              5004.5

              374.02

              333.42

              40.60

              7.5

              6.70

              材料二  2006年,中国政府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税占比例较高的原因。(9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中国政府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6分)

              (2)(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一个新思想,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是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主义。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以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因为他敢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蹙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就要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己及人,再把各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去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强权打破以后.世界上没有野心家,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

              (1)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关系的观点。(8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发表《民族主义》演讲的目的。(7分)

              (3)(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8年10月24日,由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亲自护送进舱的数百名孤儿难童趴在栏杆上放声高歌,摇着小手向卢作孚告别,观者无不为之动容,宜昌大撤退拉开大幕。到12月底,历时40多天的大撤退基本结束。当日军攻陷宜昌时,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日本军界完全没有估计到宜昌撤退能奇迹般的完成.从宜昌抢退出的单位,既有金陵兵工厂这样的大型军工企业,也有大成纺织厂等民用企业,还有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珍贵文物等;大撤退的同时民生公司又为前线将士源源不断地提供武器和给养,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保证。
              宜昌大撤退被称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然而,其英勇悲壮更甚于后来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史学家指出,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由一个军事部门指挥完成的:宜昌大撤退是由中国的一家民营企业为主要力量创造的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1939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授予卢作孚一等景星勋章和胜利勋章。1980年,党中央《关于卢作孚先生的结论》里这样写道:“他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敦刻尔克大撤退相比,宜昌大撤退有何特点?(9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意义?(6分)

              (4)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温斯顿·丘吉尔,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作家、记者、历史学家。

              丘吉尔称二战为“非必然的战争”。1940年5月国王召见丘吉尔令其组阁,上任后丘吉尔首先访问法国,他惊讶地得知法国即将投降,但是他向法国领导人表明,即使法国被打败了,英国仍将继续战斗。丘吉尔下令撤出在法的英军,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开始。1945年5月7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战争结束后,战时内阁也必须解散。原本信心满满、认为凭借丘吉尔在战争中的功劳定能顺利当选的保守党,却在大选中惨败,工党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凭借进行社会改革、实现全民就业、建立福利国家的竞选纲领当选首相。带领英国人民走向胜利的丘吉尔却被抛弃了,他后来引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话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丘吉尔正式卸下了首相职务。

              1965年1月,丘吉尔逝世,终年90岁。随着大英帝国光辉日趋暗淡,他的逝世似乎象征着一个骄傲的世纪的结束。

              (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丘吉尔为什么称二战为“非必然的战争”。(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丘吉尔1940年上台组阁和1945年竞选失败的原因。(9分)

            • 5. 两次世界大战最大区别在于(       )
              A.规模与影响
              B.败坏性与后果
              C.大战爆发的原因
              D.大战的性质
            • 6. 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和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年,当中国参战问题一经提出,国内舆论曾经展开过激烈争论。孙中山指出:“我中华为世界独存之古国,开化最早,蛮风久泯,人好和平,不尚争斗,有不得不以战止战者也。”11月20日,孙中山致日本首相寺内正毅指出:“(中国政府)出兵欧洲,非其所能,或者假托名义,向贵国作取军械巨款,用以压迫护法之国民。”

              材料二  面对日本人的暴行和残酷,中国各界人士民族主义思想加强,现代中国的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从战略上,中国抗日战争积极配合和支持了盟国的作战,不仅打破了日军北进苏联的计划,而且迟滞了日军南进太平洋的行动,彻底粉碎了德、日法西斯北攻高加索、中东,南攻澳大利亚、锡兰,在埃及和印度实现东西会师的战略企图。1945年6月,世界上50个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制宪会议上签署《联合国宪章》,中国在签字仪式上列为首位。

                                              ——岳思平《中国抗战为世界和平做出历史贡献》

              材料三  国际联盟之宗旨规定: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                                                    ——《国际联盟盟约》

               联合国之宗旨为: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联合国宪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对中国参战所持的立场,并归纳其理由。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华民族抗战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问题上,联合国与国联的规定有何不同?

            • 7.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指《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宣言中所举诸项,如放弃暴动政策与赤化运动,取消苏区与红军,皆为集中力量,救亡御侮之必要条件……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

              ——引自《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1937年9月23日)

                材料二 中国国民政府蒋主席于抗战胜利后,邀请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先生,商讨国家大计……兹特发表会谈纪要如下:

              一、关于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一致认为:中国抗日战争业已结束,和平建国的新阶段,即将开始,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

              ……

              五、关于党派合法问题,中共方面提出:政府应承认国民党、共产党及一切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政府方面表示:各党派在法律之前平等,本为宪政常轨,今可即行承认。

              ——引自《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1945年10月10日)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抗战胜利前后各党派地位发生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党派地位变化的原因及影响。(9分)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0年6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向法国人民发出了坚持抵抗的号召。他通过英国电台多次向法国人民发表演讲,指出法国输掉了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

              在英国政府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并且很快投入到盟国在非洲和欧洲战场的战斗中。1941年9月,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1943年改组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1944年6月,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政府。诺曼底登陆后,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1944年10月,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政府。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8分)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

              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

              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

              ——据《元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9分)




            • 8.

              1【历史——选修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材料一 周忱(1381~1453),吉水人。宣德五年,迁忱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始至,召父老问逋税故。皆言豪户不肯加耗,并征之细民,民贫逃亡,而税额益缺。忱乃创为平米法,让人户按照纳税多少平均分担增耗,又请工部颁发铁斛,让各县依式制造。宣德七年,周忱命各府支给,建仓收贮,名曰“济农仓”,除去用于赈贷贫民耕作食用之外,“凡陂塘堰圩之役,计口而给食者,于是取之;江河之运可怜遭风涛亡失者,得以假借”。

              ——摘编自项怀诚《中国财政通史》

              材料二 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用足。其弊或与商争息,虽刘晏、赵开不免焉。若周忱,止为江南贫民平赋,减耗耳,而疏剔之余,不可胜用。谁谓理财无大道乎?然忱善用人,其均算苏赋以况钟,条画挽以平江伯迪,知忱所以不劳而功也。

              ——《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忱财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周忱财政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

              2.【历史——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欧洲本身正在被外来的两个大国苏联与美国划分成东、西两大势力范围,在地理上、政治制度上和意识形态方面都被一分为二,“被战火摧毁的幻灭的欧洲,匍匐在华盛顿和莫斯科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之下”。这种形势与人们所熟悉的19世纪和20世纪初欧洲全球霸权的格局实在是惊人的相反。当时,全世界的人们都已习惯于欧洲列强对整块整块的大陆进行瓜分,甚至认为这就是国际事务正常秩序的一部分。二战后,无论欧洲的大国还是小国愿意与否,在决定其外交政策的时候,都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历史传统,也必须考虑东西方对峙这一重要因素,而且其经济恢复和国家安全都要分别依靠与苏联和美国的结盟才能办到。与此同时,伴随着欧洲世界霸权的消失,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奋起“对西方造反”,从而使争取主权平等,政治独立,种族平等,经济公正和文化解放这五大主题为基本内容的非殖民化进程,终于以始料不及且无法控制的速度席卷了所有殖民帝国,并进而引发了“全球大分裂”。

              (1)根据材料,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发生的主要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3.【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于成龙,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盗发即时捕治,请於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摘编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材料二 (于成龙去世后)留下了许多传奇,在当时就广受赞誉,蒲松龄著《聊斋志异》,其中就专有一篇《于中丞》,讲述他断案的神奇。到了清末,以他的事迹为原型,评书艺人又创作了公案小说《于公案》,让于成龙有了和狄仁杰、包拯一样的地位。

              ——摘编自山西晚报“民间传说于成龙乃再世狄仁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于成龙为官理政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于成龙被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 9.

              二十世纪,发生了两次全球性的世界大战,战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动,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一战”前,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十分尖锐,形成了哪两大军事集团?

              (2)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怎样的世界“新秩序”? 其中哪些条约直接损坏了中国的利益?

              (3)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有何不同?试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国家合作的例子?

              (4)我们要时刻警惕法西斯主义或军国主义的复活,对其侵略行径决不能姑息,请举出一个二战期间美国因为纵容军国主义侵略而“自食其果”的例子。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在胜负未定的情况下宣布参战,加入法、英、俄为首的“协约国”。战争结果,协约国胜,证明中国此次“站队”“站对”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同盟国”一方重要成员,而且是反法西斯的“战时四强”之一。战争结果,同盟国胜,证明中国此次“站队”又“战对”了。但这次“战对”与第一次“战对”非常不同,甚至可以说有本质不同。第一次,仅是胜负意义上的“对”,而无正义价值意义上的“对”。而第二次“对”,不仅有胜负意义上的“对”,更有正义价值意义上的“对”。

                                                    ——摘编自雷颐《两次世界大战最深刻的教训》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站队”“站对”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两次“站队”“站对”的本质不同。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