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二、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导致这种变化的时代背景。(10分)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8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赦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偻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8分)
            • 3. 城市是社会的中心,是在社会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城市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20分)
              1664年英国打败荷兰,取得“新阿姆斯特丹”的领土,命名为“纽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17世纪下半叶,纽约人口愈来愈多并成为商业中心,在缺乏劳力的情况下,纽约成为黑奴市场的大本营。
              (1)阅读材料,依据所学设想纽约黑奴市场的黑奴是经过怎样的途径被贩运来的。这种贸易方式给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带来了什么影响?(6分)

               
              利物浦位于不列颠西海岸,濒临默西河口,面向大西洋。16世纪中叶,利物浦还只是一个人口只有500人的小镇,1715年利物浦建成英国第一个船坞,到18世纪末,利物浦控制了欧洲41%,英国80%的奴隶贸易,19世纪初,40%的世界贸易通过利物浦船坞。19世纪40-50年代,大约75%-90%的兰开夏的原棉由利物浦输入,到1852年,由利物浦输出的煤为25万吨,铁锭、铁块等325000吨,亚麻25000吨,其他工业品8000吨,陶器54000吨,工业用铜5600吨。可见,利物浦已发展成为重要的进出口商港,为英格兰西北部工业腹地提供服务。
              (2)运用材料,结合所学,试从地理位置和时代背景两方面分析19世纪利物浦从一个人口稀少的小镇发展成为英国重要贸易港口的原因。(8分)

               
              1843年上海开埠,成为西方工业文明向传统的农业中国展示其成就与优势的窗口。外商经由买办之手以上海为龙头,建立起商品销售网和原料收购网,倾销西方工业品,掠夺中国的丝茶,并进而加强对华经济渗透,垄断与控制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于是租界内外,经营洋货、或为洋人服务的商店越来越多,到19世纪末,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商业中心。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述上海是怎样开埠的?开埠对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 4. 阅读下列材料:
              史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物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书》(1894年6月)
              史料二: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
              史料三: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决不可能。
                                                  ——孙中山:《在神户欢迎会上的演说》(1924年)
              史料四: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孙中山:《政治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孙中山的主张是什么?(6分)
              (2)材料三中孙中山思想有何重大变化?(6分)
              (3)材料四中孙中山对他一生的革命是如何总结的?(5分)
              (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思想转变的原因。(6分)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的最重要的手段,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或领土 ”。
              ——《航海条例》
              材料二  1806年拿破仑击败第四次反法同盟回国后,借口英国对大陆的封锁,颁布《柏林敕令》:“凡与不列颠岛的一切通商以及一切通讯禁止之。”“凡直接来自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船舶……一概不准进入任何口岸。”
              ——《欧洲近代史选集》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8分)
              (2)材料二中拿破仑实行的是什么政策?实行这种政策的用意是什么?(8分)
              (3)以上两种政策的实质是什么?(3分)
            • 6.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二 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请回答:
              (1)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它的辨别方向的功能?(4分)
              (2)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2分)
              (3)材料四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2分)
              (4)从鲁迅生活的时代来看,他如此评判火药和指南针在中西方的不同用途是想说明什么?(2分)
              (5)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2分)
            • 7. 苏联(俄)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她的兴亡给其他民族和现代世界带来极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般设想,社会主义革命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产物,首先要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进行才能取得胜利。 
              1913年俄国的工业产值仅相当于美国的7%,农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高达57.9%,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 
              “如果说我们既然承认我国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不相称,‘因而’就不应该夺取政权,那就犯了不可救药的错误。所谓的‘套中人’就是这样推论的,他们忘记了,‘相称’是永远不会有的。”                                             ──列宁 
               
              材料二  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最大限度的合法性(目前在世界各交战国中,俄国是最自由的国家),另一方面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而且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列宁:《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1)依据材料一和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俄国十月革命在发生条件、革命经过、方式、道路等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俄国十月革命不同,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怎样的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取得胜利?(2分) 
              (3)二战后初期,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匹敌的政治军事大国,为应对美国的冷战政策,当时她在军事方面采取了什么对策?(2分) 
              (4)1991年苏联解体,造成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请你简要概括苏联解体后的当今世界政治局势的发展特点。(2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