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离异与回归,是人类文化史上经常交替出现或相互伴生的两种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过程中,开创新制度的思想先驱对于传统文化大都曾有离异与回归两种倾向。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西欧是一种类型。那里的离异,主要表现为对中世纪千年黑暗的批判与背离;那里的回归,则主要表现为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的力量源泉。
              --章开沅《离异与回归》
              材料二  就东方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的一般情况而言,在早期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即初遇西方文化时,各个民族基本上对西方文化持反对、拒绝、鄙夷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思考之后,先后有一部分人出现对固有文化的离异,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但等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之后,又必然出现整体性的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
              --罗福惠《寻绎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1)据材料一,指出西欧“离异与回归”历史表现各一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试从材料二中“离异”的角度,概述1840-1919年间的中国历史的进化轨迹。
            • 2.
              【题文】(26分)梦想成就未来,梦想的实现取决于适宜的条件和不懈的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哥伦布曾说“谁占有了黄金,也就取得了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哥伦布在其“航海日记”中表示,“臣向二位陛下保证,普天之下,无任何地方比这里景色更美丽……臣以为此地除天主教徒外,陛下不应准许任何异国人染指其间。”
              材料二:“新年的梦想”
              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封面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
              据统计,就地域看,上海78人,南京17人,北平12人,杭州8人,广州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2人,徐州、西安……南洋、日本各1人,未详5人,就职业看,编辑,作家39人,大学教授38人、记者12人、教育家9人,艺术家3人,学生3人、律师1人,官吏1 2人,职员4人、实业家3人,银行家2人,读者自发来稿13人,未详3人。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小部分是恶梦。
              ——(据范岱年《三十年代的中国梦》)
              材料三:19世纪称得上是欧洲的世纪,欧洲不仅是支配和改变世界的核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时许多欧洲中心论者乐观地认为,20世纪,还会是欧洲的世纪。
              ——(据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等)
              近现代国际货币体系演变情况表(部分)
              时期
              演变
              1870~1914年
              19世纪下半叶,古典金本位时期,国际贸易和投资以英镑为中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
              1915~1945年
              1914年,“一战”爆发,各国终止了本国货币与黄金的直接兑换,各国货币之间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
              1945~1973年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新的汇率制度。
              ——(据《国际货币体系百年变迁》)
              (1)据材料一指出哥伦布的梦想,为此他进行了怎样的努力?(4分)
              (2)为什么说《东方杂志》进行的“梦想”调查对于了解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和“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概括分析其必然性。(任选其中一个梦想来分析)(10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霍布斯鲍姆“欧洲世纪”论断和欧洲中心论者“欧洲世纪”预言的看法。(12分)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根据1860年《英法条约》,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并降低葡萄酒的进口税。……法国方面降低英国煤炭、生铁、机器……的关税,……征收关税的商品减少到总数的30%,关税平均约为15%.法国1862年与比利时和德意志建立了关税同盟,1863年与意大利……1867年与葡萄牙分别签订了类似的贸易协定。……英国与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瑞士和德意志缔结关税同盟条约。
              --高德步 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下列图表反映了16-20世纪地球的“变化”。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也有人说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大”。

              16世纪至19世纪40年代,马车的最大平均速度每小时10英里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蒸汽火车,平均每小时65英里。蒸汽轮船平均每小时36英里20世纪 50年代螺旋浆飞机,每小时300-400英里20世纪 60年代喷气式客机,每小时500-700英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角贸易”示意图》与《14世纪欧亚贸易商路图》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析造成宋元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衰退的原因。
              (2)材料二体现了当时国际贸易中的什么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国际贸易中确立该原则有何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国际贸易的角度阐述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大”的原因。
            • 4. 近现代崛起的大国多以开放的心态在借鉴和吸取中发展自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
              --摘自报刊《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二:从1793年到1840年,历史给了主权独立的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但是,乾隆盛世以自我为中心的“天朝心态”完全堵绝了西方传来的现代工业文明的信息,闭关锁国的清廷对外来干涉的严峻挑战采取了麻木不仁的态度。而西方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不到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来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通过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实现了“三个方面”的改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93年到1840年近半个世纪造成中国对待现代工业文明态度的原因。
              (3)材料三中邓小平所说“开放的世界”主要指什么?中国是怎样融入到“开放的世界”的?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和17世纪华南地域社会转型时期,粤闽交界因“山贼”“海盗”和“倭寇”空前活跃,而引致地方动乱的严重情势,乡村聚落出现了明显的军事化趋势,以宗教组织和民间神祭祀为核心的乡村社会组织重新整合……该地区“乡无不寨,高墙厚栅,处处皆然”的乡村景观。

              ——摘编自陈春生、肖文评《聚落形态与社会转型:明清之际韩江流域地方动乱之历史影响》


              材料二 民情强悍,好勇斗狠,嗜利轻生。乡村聚族而居,烟户繁密。明末海盗纵横,民多筑围建堡以自卫,久而乡无不寨,高墙厚栅,处处皆然。其弊也,莠民藉以负固,敢于拒捕抗粮。官吏捕为难,半由于此。

              ——摘自冒澄《潮牍偶存》卷一


              材料三 明、清两代,有些商业市镇、手工业市镇以及手工业--商业市镇,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城市经济职能都超过了作为传统政治中的县城,甚至府城(包括州城),从而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当时全国著名的四大镇,河南朱仙镇和湖广汉口镇地当交通要道,发展为商业市镇;江西景德镇和广东佛山镇以陶瓷、铸铁为基础,形成为著名的手工业市镇。……《广阳杂记》即记有:“天下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可见其经济地位已与府城、首都齐名。再如芜湖米市、无锡布市、南浔和盛泽丝市、清江浦、淮安、济宁及其张秋镇、武清的西河务和天津等,实际上都已成为当时的商品交换中心城市。

              ——摘自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


              材料四 下表是1851年西欧部分国家城市化统计数据:


              ——根据人教网材料整理


              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后,就业机会较多。在“向外吸引劳动力”的政策支持下,英国外来移民也逐渐增多,大量涌向城市,促进了英国城市化。……到了1860年,城市化程度提高,来自全世界的人才涌入英国的城市,有德国人瑞士人法国人、希腊人和犹太人等,他们一般前往城市,特别是伦敦等大城市。这些人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熟练的工作经验,带动了英国的城市化。

              ——摘自马丹霞《浅谈英国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中归纳出16、17世纪粵闽乡村社会形态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市镇形成的共同点。概括导致英国城市化程度高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特征对各自的社会思想产生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城市人口的增加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表现,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扩展,世界各地城市化进程日益明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以千为单位)

              材料二 工业生产的上升(以1913年为100%)

              材料三 在大不列颠,1911至1913年间,25岁以上的人中占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同样,在普鲁士,1911年时,3425人的平均财富为5321400马克,而另外1608050人的平均财富却为23295马克。……相形之下,中产阶级买得起较好的住房和食物,……能使自己的子女受到充分的教育。在社会顶层,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国外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伦敦、纽约、上海三地的城市化进程。三地城市化的进程、程度方面存在怎样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纽约、上海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一所反映的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对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对亚洲的渗透可上溯到13世纪中期,教皇英诺森四世和法国的路易九世派遣一些芳济各会派教士到中亚大可汗宫廷中布道。1294年,马可•波罗在中国居住了17年之后回到欧洲。由两名托钵僧,普兰•卡皮尼和卢布鲁克撰著的《联系》一书,特别是马可•波罗游历的故事,激起了欧洲的好奇心和商业欲望。蒙古人将亚洲和东欧连为一体曾便利了此种商业交往。但是,如我们曾经谈到过的,帖木儿掠夺性的征服和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越来越阻隔了此种交往。土耳其人并非有意损害贸易,而是他们没有能力促进贸易。
              --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1)依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影响欧洲国家开辟新航路的若干因素。
                    材料二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同时,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黄邦和等主编《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2)若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来看,指出材料二所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材料三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力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拖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生育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3)依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材料四
                     互通有无,吸取一切先进经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动力之一,尽管在这个过程里参杂着罪恶,但是与文明进步的成果相比,那就是无法避免的代价,同时也是相对微小得多的。
              --刘梵,朱汉国主编《历史学系精要》
              (4)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四的基本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8. 阅读材料:
              材料一:棉纺织厂是一些巨大的建筑物,不过建造方式是尽量多容纳人。……大多数房间被机器所占。……在我所熟悉的一家工厂里,有几百人工作,工厂常常日夜开工。
              ——1784年当时英国人记载曼彻斯特的工厂

              材料二:(庄稼)收获完结的时候,各农家的一切工作人,小的老的都去梳理棉花,纺纱,织布。这种家庭制造的、笨重的结实物……中国人民就用来缝制自己的衣服,而把剩余的土布拿到近城去出卖。
              ——英国驻广州代办莱特切尔1852年的报告

              材料三:1800——2008年中国城市化比率(%)

              注:规模达一万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当时中英两国的生产模式及其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改变材料一、二的生产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引进了哪种新的经济模式?采取了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生产模式的变化密切相关,请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城市化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曲线(1700——1859年)

              材料二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应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1921年中国第一个市政厅——广州市政厅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的开始。但是,中国城市化非常缓慢。……(到194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只有10.6%。
              ——马春辉《中国城市化问题论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宁克平《城市与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材料四 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固然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量农村人口盲目涌入城市而造成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人口恶性膨胀导致就业机会不足,造成城市中贫富差距拉大。由于贫富悬殊过大,社会不稳定因素急剧增加,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出来。同时,过度的人口膨胀超过了城市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许多城市出现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供水困难。……城市化的畸形化,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宁克平《城市与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以来英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主要经济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城市化进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
              A.美国经济的崛起
              B.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