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2分)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有哪些?(4分)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4分)

              (3)材料三中机户和工匠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4)材料四的观点是什么?(2分)对前面材料一、材料三所反映出的经济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4分)

               

            • 2.

              学者黄正建著有《唐代衣食住行研究》一书,下列表述出自该书的是(    )

              A.“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布料”
              B.“主食用谷物仍以粟、麦、稻为主”
              C.“城市官民杂处、商民混居,违章建筑侵占街道的现象严重”
              D.“在交通要冲,形成了一大批工商市镇”
            • 3.
              【题文】阅读下例材料:
              材料一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古代掌管山泽的官)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雍正皇帝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了一种什么经济思想?
              (2)简述材料二所反映的思想及其影响。
              (3)材料三反映的思想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4. 【题文】以下手书的题词分别是毛泽东和邓小平题写的,对以上两幅手书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表达了相同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品质
              B.采用的都是行书书体和繁体字
              C.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核
              D.标志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 5.
              【题文】从经济、思想的角度看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然,至于病,乃无以济也……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责商;欲民用不困,责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      
              ——明代·张居正
              材料二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积累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 近代化包括近代观念的转变,近代企业的创办和近代民主制度的汲纳三个方面的对近代文明的追求和实践活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脉络是沿着这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的。
              ——孙占元《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脉络纵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张居正这一言论反映了什么样的经济思想?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概述“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这一观点的依据。(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社会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处于‘近代前夜’”在经济和思想领域的变现。(4分)
              (4)以材料三中提出的近代化视角,归纳我国在20世纪的第二个二十年期间取得的近代化成就。(4分)
            • 6.

              填空题:

              1.        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2.春秋时期,各国的改革和变法在客观上瓦解了井田制。税制改革首先发生在齐国,管仲采取           的措施。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         ,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照田亩实数收税。

              3.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是                         

              4.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     、江南和        

              5.元明时期,先进技术的推广,使       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元代制瓷业承前启后,开始进入       生产时期。

               

            •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区域分布逐渐趋向合理,其表现有     (    )

               ①从江东扩展到长江流域和闽江流域 ②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③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到开发     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8.

              “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B.突出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
              D.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 9.

              “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这是清朝民间《武夷山采茶歌诗》,据此可说明

              ① 清代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广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② 清代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③ 清代福建茶业主要从江西外销海外

              ④ 制茶叶以手工劳动为主,劳动者生活艰苦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 10.

              北宋初岁入一千六百余万缗,为唐代赋税的两倍,到神宗熙宁时已税收增至五千余万缗。南渡后,更增至留千余万缗,北方领土缩小而赋税反而增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甘薯、玉米输入增加农业产量
              B.江南成为中国经济重心
              C.大运河的开凿有利于江南开发
              D.赋税征收制度逐步健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