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2分)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有哪些?(4分)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4分)
              (3)材料三中机户和工匠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4)材料四的观点是什么?(2分)对前面材料一、材料三所反映出的经济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4分)
            • 2.
              【题文】(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漕运水手多来自于山东、北直(河北)等地的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和无业流民……长途漕运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加以官方对水手的盘剥,促使水手们不得不联合起来以共担风险、维持生计。漕运水手与佛教支派一一罗教(宣扬患难互助)相结合,就产生了清帮。
              (当时奏折)认为“但此等邪教,最易惑众”,因此,一定要“严加究审,从重处治。”结果,清政府对之采取了严厉的取缔政策。
              (18世纪末清政府镇压罗教后)他们摒弃被官方废止的名教“罗教”,改称清门,订立“帮规”、“家法”……垄断着江浙漕运行业。
              19世纪40年代后期,政府……被迫放弃河道,永远改用海路。……水手们已经组成了秘密会社……l9世纪40年代这些会社开始表现出很有政治抱负的样子,并开始在纤夫,甚至在旗丁中间扩展影响和发展组织。……鸦片战争以后这些组织采取了反满的意识形态。
              辛亥革命时期,上海、杭州、南京等地的光复过程中,都有清帮参加对清军作战。这些力量同其他秘密会社一起成为传统统治秩序的反抗者和破坏者,使清王朝的社会控制受到巨大冲击,并最终在有秘密社会参加的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土崩瓦解。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侯建新《经济社会史评论》
              材料二:现实生活并没有对被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无情地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大军有丝毫的怜悯与同情,失业、疾病、伤残、年老等像魔鬼一样时时伴随在他们身边,威胁着他们的生存。国家根据1793年罗斯条例鼓励友谊会“为了互相救济和维持生病、年老和体弱会员的生活,以自愿捐款,筹措独立基金”,使它们能以取得社团法人的多种资格。19世纪30、40年代,一些大的甚至全国性的友谊会团体相继出现。根据1874年英国的官方报告,友谊会可使济贫制度每年节省救济费约200万英镑。1911年《国民保险法》颁布友谊会等民间互助组织被以“核准团体”的身份变成了福利国家政策的执行机构。
              ——侯建新《经济社会史评论》
              (1)根据材料一概述清帮的发展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清帮发展壮大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793年前英国友谊会迅速发展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国政府对待清帮和友谊会的态度及所采取的不同政策对民间互助组织发展的影响。(7分)
            • 3. 【题文】明嘉靖三十九年的《平凉府志》中记载:“番麦,一曰西天麦,苗叶如薥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这种作物最初是由哪一地区培植的               
              A.亚洲
              B.美洲
              C.非洲
              D.欧洲
            • 4.
              【题文】 材料一:五千年中华文明成就辉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成为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先民修筑了万里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但也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对外交往。先民开凿了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北,但这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了专制者游玩需要。运河往来最多的是官吏们的游船和运送皇粮的漕船。中国拥有“四大发明”,这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是罗盘针可以看风水亦可导航;火药可以制造喜庆的鞭炮亦可制造杀人的武器,更为关键的似乎是文化的取向。中国有远航,郑和下西洋早在哥伦布诞生之前,但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开辟国际贸易,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提高生产力,没有显而易见的深远的促进作用。
              材料二: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曰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
              材料三: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费正清曾说过:“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的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本身。”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西对比500年》
              回答: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归纳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并结合明清有关历史谈谈你对材料中费正清观点的理解。(12分)
            • 5. 【题文】下列关于夏、商、西周时期社会经济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商周时期的农作物品种是:黍、稷、麦、稻、豆
              B.青铜铸造是商、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C.商周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D.西周以贝作为货币
            • 6. 【题文】下列有关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江南迅速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士族庄园经济占重要地位
              C.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南方相对活跃
              D.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 7. 【题文】比较隋朝、元朝大运河图,元朝大运河河道的变化表现在
              ①运河的迄止点 ②运河所起的作用 ③南北航程的路线  ④运河的中心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8.
              【题文】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大运河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展现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它又是一条血泪之河,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苦难。自古以来,人们从多个角度,对京杭大运河进行着不同的解读。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一诗里赞颂这条大运河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论禹功不较多。”
              材料二《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与《元代大运河》图

              材料三 运河沿岸的一组风情图

              (1)据所学知识及《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图,分别指出连接海河与黄河、黄河与淮河、淮河与长江、长江与钱塘江的各段运河的名称。
              (2)结合所学隋唐史的知识及《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图,说明大运河之“功”。
              (3)对照材料二中的两幅图,指出大运河出现了什么变化?你认为这一变化有何作用?依据隋唐及宋元时期相关历史知识,分析说明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4)京航大运河曾是国家的生命线,维系着封建王朝的兴盛。康熙、乾隆南巡是运河航运和运河文化发展的最高峰,清末民初大运河逐渐衰落了。当今,我们在怀念大运河昔日辉煌的同时,更应该关心它的未来。切实保护并科学利用运河,让古老的运河永远充满活力,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请结合材料三,谈一下你在这方面的见解。
            • 9. 【题文】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开发,但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在下列哪一唐诗中得到反映(    )
              A.云烟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B.九州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D.海将盐作雪,山用火耕田
            • 10.
              【题文】下列关于明清农业发展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
              B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
              C粮食产量减少,经济作物增多
              D耕地面积日益缩小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