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论语》
                  材料二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地维之所赖以立,天柱之所赖以尊……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曾文正公全集》家训卷下
                  材料三 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建立社会秩序的主张有哪些?这一主张到后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依据材料三,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该如何建立有序的社会?
              (3)综合上述材料与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 2. “在孔子看来,人是什么并不反要,关键在于彼此的关系如何。”为此他提出了(  )
              A.尚贤尚同
              B.以德治国
              C.君轻民贵
              D.仁者爱人
            • 3. “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孟子后来成了大思想家。他的思想是(  )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仁爱待民,以德服人”
              C.“天道自然,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 4. 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孔子释‘礼’为‘仁’,把这种外在的礼仪改造为文化--心理结构,使之成为人的自觉即自我意识,使人意识到他的个体的位置、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与他人的一般交往之中即现实世间生活之中;在这种日常现实世间生活的人群关系之中,便可以达到社会理想的实现、个体人格的完成、心灵的满足或慰安。”据此对儒家思想分析正确的有(  )
              ①“礼”与“仁”两者相辅相成,要把外在形式的“礼”内化为人的精神自觉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③其主张贯穿讲求实际功利精神
              ④教导人不仅要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还要兼济天下,有社会责任感。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5. 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孟子主张“政在得民”,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
              A.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B.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
            • 6.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对孔子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  )
              A.所作《春秋》不足为信
              B.孔子力图废除分封制度
              C.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
              D.制约了当时的诸侯争霸
            • 7. 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体现了他主张(  )
              A.仁者爱人,社会稳定
              B.民贵君轻,长治久安
              C.以德治民,君民共乐
              D.克己复礼,和谐共处
            • 8. 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在读《孟子》,读着读着,朱元璋眉头越皱越紧。终于,把书一摔,大声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焉?”立刻召见文臣,宣布即日起“罢免孟子配享孔庙”。朱元璋如此大怒是因为孟子在书中说(  )
              A.克己复礼
              B.民为贵,君为轻
              C.正君心以立纪纲
              D.天下为主,君为客
            • 9. 关注民生是自古以来思想家、政治家的共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材料二  1912年10月,孙中山说:“鄙人对于社会主义,实欢迎其利国福民之神圣……实行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强调指出:“三民主义之中的民生主义,大目的就是要众人能够共产”。--节选于《孙中山全集》材料三  不过在政府方面,两场大战短期内都造成了一种对受苦人的青任意识。对变革的压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变得更强烈。1944年战时政府施行了“教育法”,1945年又有家庭津贴。作为1945年的大选获胜者,占多数的工党政府承担了变革重任,它的主要特点是承担了普遍救助的责任(如对教育、健康和国民保险),为有利于整个社会,这种普遍救助垄断了早先体力劳动者自有的救助方式。主要为了应付经济困境,现金救助以最低水平支付。
              --萨尼《英国福利国家的起源与特点》
              请回答:
              (1)为了保障民生,孟子制定了怎样的制度规范?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理解的“社会主义”的特征和实现途径。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的原因?
            • 10.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持这一观点的人物是(  )
              A.墨子
              B.孟子
              C.韩非子
              D.黄宗羲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