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比较表3和表4,提取一项有关汉语中外来词引入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2. 1912年,政府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提倡医学专门学校(西医),摒中医于政府教育体系之外,由此引发了民间有关中西医的论争长达10多年。这反映出(  )
              A.传统教育的近代化转型
              B.科学精神深入人心
              C.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D.官民立场尖锐对立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较少 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由于相对封闭的内 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祝西莹 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材料二  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了中国,又把把中国的典籍宝藏翻译成欧洲文字,介绍 欧洲,大大深化了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 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文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当中国的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走俏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等现代仪 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蛹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 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由景仰的维度走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以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
                  材料三  古今中西的几大文明,各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完全不应成为互相敌视的原因,倒恰好是彼此借鉴的理由……任何一个文明,不论有多古老有多特色,也必定含有与其他文明共享的一些价值理念,否认这一点,你就无法参与全球精 神财富的大循环。
              --摘自《南方周末》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及其启示。
            • 4.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演变相互促进、交替进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学”一词起源于中国古汉语,原意为“科举之学”。到近代日本翻译西方著作,翻译英文science的时候,引用了中国古汉语的“科学”一词,意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和学问。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而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使用。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中国汉语中“科学”一词含义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说明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五四”前后,处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关系上的不同。
              (3)综合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
            • 5. 西欧有一句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结合对中外古代科技史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②古代欧洲的科技成就比中国的科技成就更高    
              ③欧洲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近代科学     ④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6. 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自于阿拉伯天文学家,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都于阿拉伯语。
                 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
                 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据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阿拉伯人是如何影响西方文明的,并指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扮演的角色。
                 材料二  近代早期,采华传教士坚持“孔子或耶稣”的传教理念,要么孔子,要幺耶稣,二者必居其一。结果从19世纪6.年代到19世纪末,发生大大小小的教案有400多起。时人指出,“凡谋与洋人为难者,非进士即举人,非基人即秀才,从闻无功名之士,能煽动愚民”……从19世纪末开始,传教士大肆鼓吹“孔子加耶稣”,宣扬“耶稣圣教与中国儒救各虽迥别,道同本”,传教士们开始关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设立教会大学、创办报刊、成立学会等。教会学校普遍开设儒家文化,有的甚至将儒家经典、《圣经》和西学同等对待,开设拼盘式课程。虽然经历了义和团运动的严重挫折,但基督教得以迅速重建,教案显著减少,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接纳和认同基督教……20世纪20年代,部分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学生喊出了“与其为奴,勿宁退学”的口号,甚至批评教会“迷信”。
                                                                                         (据王超云《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等)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指出“孔子或耶稣”和“孔子加耶稣”反映的本质是什么,据此评析近代时期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变化。
                 材料三  1881年,西方史学界“秦斗”、德国史学家兰克出版了《世界史》一书,这是一部典型的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史著作。此书风行一时。影响甚广……1917年,德国出版了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该书试图打破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史体系,创立新的宏观世界史的编纂体例……从2.世纪50年代起,西方史学界出现用全球观点研究和撰写世界史的热潮,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论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巴特菲尔德《论中国史与世界史》等书基本摆脱欧洲(欧美)中心论的旧框架。70~80年代,从总体上说。西方世界历史编写已进入整体历史或全球文明史时代。(据张广智等《现代西方史学》)
              (3)据材料三,概括19-20世纪西方学者历史观的重大变化,任选材料三的一个时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时代对史观的影响。
            • 7. 中西方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并且是双向的,即包括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在古代以中学西传为主,到近代以西学东渐为主。两种东西方交流的相同点是(  )
              ①交流的内容都仅涉及人文思想       ②交流的作用都有利于东西方社会的转型
              ③交流的形式都伴随着经济文化交流       ④交流的途径都离不开海路交通。
              A.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应观曾上奏折说:“莠民以教为护符。尝闻作奸犯科,讹诈乡愚,欺凌孤弱,占人妻,侵人产,负租项,欠钱粮,包揽官事,击毙平民……”;毓贤也曾上奏折说:“……迩来,彼教日见鸱张。一经投教,即倚为护符,横行乡里,鱼肉良民,甚至挟制官长,动辄欺人……每因教民肆虐太甚,乡民积怨不平……”;袁世凯也曾上奏折说:“……东省民教积不相能,推原其故,固由教民之强横,亦多由地方官未能持平办理……教民之气焰益张,良民之激怒愈甚,一旦发作,势同决川。”
              材料二  1866年嘉约翰开设博济医校,开始只招收男生,改名南华医科学校后开始招收女生。孙中山曾来该校学习一年。博济医校开设了解剖学、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化学、药学等,嘉约翰亲自教课。1898年,嘉约翰又在花地湾建造了中国第一所精神病院。……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长老会、法国传教士先后创办广东女医学堂及其附属的柔济医院和护士学校、韬美医院等,培养了中国的首批护士。
              评材料中关于在近代中国的西方传教士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9.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主题一 东西方政治文明比照
              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一部具有世界眼光,记述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
              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了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 ------张广勇《全球通史•导论》
              (1)根据材料,说明古代世界文明所呈现出的特点。结合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文明印证这一特点。
              探究主题二 东西方经济文明交流
              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美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来作物的传入引种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探究主题三 东西方思想文化碰撞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称“夷”(未开化的野人).鸦片战争前人们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
              鸦片战争后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演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王中禄《天朝上国的反思》
              (3)根据材料分析,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
              (4)通过对“东西方文明”的探究,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 10. 阅读下列材料:
                  不同文明之间的最初交往如何发生,如何可能?似乎永远是一个谜。一般以为文明间的交往,大致会有几个阶段:最初是无功利性的欣赏阶段,其次是功利性的抵拒阶段,最后是化合为我所用阶段。我国文明跟佛教文明的交往就是如此,先是王朝的上层社会对佛教的欣赏,以为西方圣人释迦牟尼所说,跟我们的圣人孔老所说相似;然后就进入冲突,“沙门不拜王者”,朝廷和儒生先后灭佛辟佛;最后到宋朝,宋人援佛入儒,创理学,为我所用。
              --余世存:《新世纪周刊》请回答:
              (1)材料中“我国文明”主要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发展过程。
              (2)为什么作者认为不同文明之间的最初交往如何发生“似乎永远是一个谜”?作者是如何研究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的?
              (3)作者的方法是否适用于研究我国和欧洲文明的交往?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你的判断。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