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富士见楼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了充满民族主义的演说。这次演说,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焕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这说明(  )
              A.东京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
              B.推翻清政府的时机成熟
              C.革命思想传播进步一深人心
              D.孙中山的革命威望崇髙
            • 2.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维新党”的代表人物是(  )
              A.林则徐
              B.曾国藩
              C.康有为
              D.孙中山
            • 3. 宣统皇帝溥仪即位后,醇亲王摄政,缅甸《天南新报》就此事刊出“摄政王兴,摄政王亡,清国兴亡两摄政”的联文征对,同盟会《美洲少年周报》刊出“驱胡者豪,驱胡者杰,汉家豪杰再驱胡”的对句。这表明
              (  )
              A.满清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B.革命派驱胡目的是恢复汉族政权
              C.中华民国已经成立
              D.革命派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
            • 4. 近代某一报刊创刊号卷首载有墨子画像,称之为“世界第一平等博爱主义大家”,与黄帝(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卢梭(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华盛顿(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并列。这一报刊内容体现了哪一政治派别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理想(  )
              A.洋务派
              B.革命派
              C.维新派
              D.共产党
            • 5.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
              A.曾国藩、李鸿章
              B.康有为、梁启超
              C.陈独秀、李大钊
              D.孙中山、黄兴
            • 6. 1912年孙中山《祭明陵文》曰:“(文)负疚在躬,尚无以对我高皇帝在天之灵。迩者以全国军人之同心,士大夫之正义,卒使清室翻然悔悟,于本月十二日宣告退位。……文与全国同胞至于今日,始敢告无罪于我高皇帝。”该文本质体现出革命派(  )
              A.已然实现三民主义的目标
              B.昭告成功推翻封建体制
              C.存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D.承袭朱元璋反异族统治的传统
            • 7.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
              A.顽固派和洋务派
              B.洋务派和维新派
              C.洋务派和革命派
              D.维新派和革命派
            • 8. 某人在一篇文章中声称“革命必先反满反清,其清廷已蜕变为‘洋人之走狗’,焉可保狗护狗而不打狗乎?”,这篇文章的作者可能是 
              [     ]

              A.谭嗣同  
              B.严复
              C.邹容  
              D.章太炎
            • 9. 材料一  1917年,杜亚泉在《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一文中,认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冲突,及与之相应的思想观念。他对我国人民传统的爱和平、讲中庸、尚仁义、重民本及均贫富等思想是很推崇的,这也是他认为我国传统文化可以救西方之弊的因素。当然,他也很明白,不学习西方,不足以救中国的贫弱,所以他一再强调对本国的传统文化必须有“确信”,但又不能“自封自囿”,而要“以彼之长,补我之短”。同年7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一文,明确表示“所谓新者无他,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所谓旧者无他,即中国固有之文化也……两者根本相违,绝无折中之余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等鬼话来捣乱”。 
              ——《杜亚泉与陈独秀大论争》

              材料二   陈独秀认为,共和立宪制度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这与纲常阶级制绝不相容,二者“存其一必废其一”。……以法国大革命为契机,西方各国推倒了君主与贵族专制,“建立了民主的社会”,高扬了“人权说”、“生物进化论”与“社会主义”,强调人类的平等、博爱与自由,因此它是真正区别于古代的“近世文明”;而以印度、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社会,则仍旧停滞于宗法专制的封建社会阶段,其文明“质量举未能脱古代文明之窠臼,名为近世,其实犹古之遗也。”
              ——《陈独秀之思想》

              (1)据材料分析说明杜亚泉和陈独秀关于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分析导致杜亚泉和陈独秀观点不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材料一  在章炳麟(号太炎)看来,“儒家之病,在以富贵利禄为心”,其中庸之道,“多在可否之间”,是封建统治者的“南面之术,愚民之术”。保皇派以儒家所倡的道德相标榜,实际上却是一群“志在于禄”、“污邪诈伪”的伪君子。他提出“无道德者不能革命”的论断,强调“革命者”应当具有高度的道德自觉性,养成知耻、重厚、耿介和必信的优良品质,能够对革命事业“确固坚厉,重然诺,轻生死”,即使是“私德”、“小德”也不能忽视,这样才能“任天下之重”。
                  材料二  (章炳麟)作《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洋洋数万言,严夷夏之防,大复仇之义,截断众流,振响人心,予孙中山当时所领导之民族革命运动,以一大声援。同盟合流而声势益为浩大,辛亥之成功,章氏之力为不少也。然章氏志在排满,仅言光复……后在日本作代议然否论,以代议制为封建之遗物,非中国所宜。
              --苏渊雷《章太炎与孙中山早岁论政之异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章炳麟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评价章炳麟的民族主义思想。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