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近代以来,如何看待中西文化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被强行开放的初期,人们视“洋货”为“奇技淫巧”,视“洋人”为“夷人”,看到火车,则“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国若狂”。开山凿石“恐惊耳骇目,群视为不详,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
              材料二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国人对外国人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出现“洋人”“西洋”“洋务”等说法,并且“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家庭不用一些进口货,假若不用棉织品,至少要用煤油做照明之用,或由欧洲人制造的、迎合中国人嗜好的不胜枚举的某些小东西。”

              ——以上材料均摘录自《文史知识》


              材料三 义和团群众确实有一部分是因“洋货”的冲击而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也有一部分平民常受外国传教士或其豢养的“二毛子”欺负的老实人,也有很多百姓是轻信对洋人洋物的谣言,诸如洋人“剜目剐心,采生折割”“剜眼取胎,婴孩同煮”、铁路破坏风水、照相摄人魂魄之类。义和团除了杀洋鬼子和“二毛子”外,还“最恶洋货”,不仅“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甚至“洋灯、洋瓷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于是闲游市中,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皆毁物杀人”。
              材料四 辛亥革命后兴起了“国货运动”。当时民族工商业者创国货品牌,在广告上推销自己的商品,如“不吸香烟,果然最好;要吸香烟,请吸国货长城牌”“大国耻,用人民的血来洗,小国耻,用五洲固本皂来洗”。“鸿生”火柴的创办者刘鸿生说:“真正是我第一个企业成功的第一个原因,是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因为当时每个人都愿意购买国货。”

              ——以上材料均摘录自《西方物质文明与晚清民初的中国社会》


              请回答: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国人对西方文明的看法有何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这一变化的历史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义和团对待西方文明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货运动”在当时号称“文明排外”。“文明排外”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产生了哪些进步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李鸿章幕府》表格,回答问题:

              注:清代幕府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幕僚,古代为参谋、书记等,后泛指文武官署中佐助人员。
              ——整理自《李鸿章幕府的形成及其主要特色》欧阳跃峰《安徽史学》2011年第3期

              (1)从表格中可以提取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来印证你从现行教材中所学的相关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李鸿章的幕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问题:
              李鸿章曾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有何术能负其责?”
              问题:
              (1)文中的“破屋”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破屋”之“破”主要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鸿章“一辈子”办了哪些“事”?任举2件并作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鸿章自诩为“裱糊匠”,但也有人称其为“开拓者”。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中日现代化 19 世纪中叶是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中国与日本同属非西方文明, 对于现代化这种 “舶来品” 的抗拒是难免的, 这也是很多非西方国家出现的普遍现象。 但在不断抗拒、不断遭受挫折以后, 两国一个是采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继续对抗现代化的目标,一个是改变态度转而接受现代化。                          
              ——刘金源《关于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

              问题:
              (1)你认为19世纪中叶中日的现代化道路各符合材料中的哪种观点?试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加以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艰难的探索。请回答:


              A组:李鸿章和曾国藩


              B组:梁启超和孙中山



              C组:李大钊和陈独秀


              D组:毛泽东和邓小平


              (1)指出A组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同是向西方学习,B组人物比A组有何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组人物在近代中国掀起什么运动?试比较两人在运动中的主张主要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组人物在走自己的路的过程中分别有什么突出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先进中国人的探索历史给后人哪些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请回答: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中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中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 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出的结论。

              请回答: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直接可以推断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断出来的?你认为应该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近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变迁也是中国思想文化逐步走向近代化的时代缩影和历史见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1午)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回忆录》

              材料二 京师大学堂筹办于戊戌新政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其办学方针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道”,宗旨是“广育人才,讲求时务”。还规定:“中国圣经垂训以伦常道德为先……所有学堂人等……有明倡异说干犯国宪及与名教纲常孔孟相违背者查有实据轻者斥退重者究办。”
              材料三 执信中学是1920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一所中学,以纪念在虎门不幸牺牲的杰出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先生。在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先生要求: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同文馆是近代中国哪一个政治派别创办的?其办学指导思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主张设立京师大学堂的主要是哪一个政治派别?他们试图通过大学堂的创办宣传怎样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孙中山所说的“自由、民主、均富”理念与辛亥革命的什么指导思想相吻合?在近代中国是否实现?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材料还不够完整地展现近代中国的思想演进历程。请你策划一下,还应再搜集一组哪一时期学校教育的相关资料?其最典型学校应是哪所?这次思想解放与以前的相比发生了怎样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破屋子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裱糊匠指的是哪些人?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的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大量涌人中国,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思想界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这一争论贯穿中国近代史始终,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材料二“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便偏废。”“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心身,西学应世事。”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康有为打着孔子和经学的旗帜,并借用西学对其进行改铸,从而把孔子塑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的缔造者,把经典改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理论的载体。康有为之所以能这样做,与经学与时俱进的特征、自身学贯中西的知识储备以及现实社会的需要有很大关系。康氏所为,开援西入儒之先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对构建当代新文化也具有借鉴意义。

              ——《孔子研究》2003年06期


              材料四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魏源对待东西方文化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概括张之洞对传统文化与西学关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康有为是如何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四,概括胡适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史上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文化看法的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