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世纪20年代有历史教科书在介绍儒家思想时写道:“其宗主为孔丘”,不仅直呼孔子为孔丘,而且对孔子整理典籍的说法也表示了很大怀疑。这种暗含批评孔子之意的做法受到了

              A.洋务运动的影响
              B.维新运动的影响
              C.抗日战争的影响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 2.

              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

              A.都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B.都提倡民权和西学
              C.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D.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 3.

              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康有为曾被指“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陈独秀则宣称“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两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

              A.儒家学说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
              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C.儒家学说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D.儒家学说已成为维新变法的有利工具
            • 4.

              新文化运动兴起反映的社会深层次的要求是

              A.多数国民处于蒙昧状态
              B.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企图
              C.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D.传播民主自由博爱的思想
            • 5.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人对西学一直存在争论。以下是其中的三种观点:

              甲: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乙:认为甲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丙: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指出: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4分)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5分)

              (3)指出材料三中甲、乙、丙对待西学的具体态度上有何不同?(3分)

              (4)通过对以上人类不同文明的探究,我们从中得到哪些结论?(2分)

               

            • 6.

              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的三个阶段是(   )

              A.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B.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思想文化
              C.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治制度
              D.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科学技术
            • 7.

              某班一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的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时,看到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他们对这句话中“变”的内涵产生了争议:甲说:变就是要变革教育制度。乙说:不对,这里的变是要变革政治制度。丙说:不对,这里的变是要变革思想观念。丁说:你们都不对,这里的变是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他们中有一人的观点是正确的,他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 8.

              陈独秀说:“孔子者,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也。宪法者,现代国民之血气精神也。以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入于现代国民之血气精神所结晶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陈腐死人之宪法,非我辈生人之宪法也。”这表明当时的新文化运动(  )

              A.主张把古代法律与现代法律相结合
              B.崇尚西方社会的现代法治
              C.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道德
              D.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 9.

              陈独秀曾说:“孔教之为国粹之一,而影响于数千年之社会心理及政治者最大,且为当时社会之名产,此均为吾人所绝对承认者”。这表明陈独秀

              A.借孔子名义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B.以理性的态度肯定儒家思想的优点
              C.推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D.对儒家思想存在绝对肯定的看法
            • 10.

              李明海认为:以自由主义为灵魂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之后不久,前后不到10年的时间,作为社会思潮主流的地位,就“早夭”给了“政党革命”。以下对新文化运动“早夭”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
              B.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思想界的冲击
              C.五四后政治斗争逐渐占据主流
              D.自由主义早已不合时宜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