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大学士索额图请诛诸臣之建议撤藩者,上不许,惟驰诏止闽、粤两藩勿撤。……削吴三桂官爵,宣示中外,下其子应熊及家属与狱。……察哈尔、科尔沁诸蒙古各请兵马从征讨伐,诏回牧听调。……西藏达赖喇嘛奏言:“三桂若穷蹙请降,可宥其一死;倘竟鸱张,不若裂土罢兵。”
              ──[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
                  材料二    臣源曰:恭读平定三逆方略,而知期战胜与朝庙者数端:一则不蹈汉诛晁错之辙,归咎于首议撤藩之人;二则不重达赖喇嘛裂土罢兵苟且息事之请,力申天讨;三则不宽王贝勒老帅养寇之罪,罚先行于亲贵;四则论录绿旗诸将等,以从古汉人叛乱,至用汉兵剿平,岂有满兵助战?故一时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克让奋于陕……──[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处理三藩之乱问题上,朝野有哪两种意见?康熙帝的主张是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取得胜利的原因。
            •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顺治八年施琅与郑成功反目,郑成功诛杀施琅父兄,施琅再次降清。
                 康熙三年,施琅两次进军澎湖、台湾。但因飓风所阻,均以失败告终。清政府没有采纳施琅再次上疏要求征台的意见,将他调入京师为官。在京期间,他一面继续上疏征台,一面广交朝中大臣,争取他们对统一台湾事业的理解和支持。
                 康熙十九年,“三藩之乱”即将平定,台湾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康熙二十年,施琅再度被任为福建水师提督,他积极训练水师,督造战船,全心筹措征台计划。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统率大军进军台湾,郑军投降。施琅并不讳言“窃意藉此可雪父弟子侄仇恨。”但他收复台湾之后,礼待郑氏集团,公义私恩清清楚楚。这对于稳定台湾的局势,争取台湾军民的拥护,使清政府有效地控制台湾起了重要的作用。
                 收复台湾后,康熙认为“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施琅上疏力谏,在《恭陈台湾弃留疏》中指出,纳入大清版图可“资皇上东南之保障,永绝边海之祸患”,同时台湾“野沃土膏,物产利溥……无所不有”。施琅还指出:“此地原为红毛住处,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他大声疾呼:台湾“断断乎不可弃”,“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康熙终于采纳其建议,设台湾府,隶属福建行省。
              --摘编自施宣圆《施琅“复台”和“保台”的历史功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琅主张收复台湾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施琅在“复台”和“保台”中的历史贡献。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康熙十三年到康熙二十二年(1674-1683)间,噶尔丹几乎每年都派人与沙皇俄国相勾结……康熙十年(1671),准噶尔汗噶尔丹出兵占领了天山南路,将当地的“回部”(维吾尔族)首领阿布都什特扣押到伊犁,并对当地的维吾尔族人民实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康熙三十五年(1696),噶尔丹被清廷击败,阿布都什特得以解脱,清廷护送其返归南疆叶尔羌,管辖南疆“回部”事务。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平定噶尔丹以后,康熙帝对准噶尔部仍采取非常宽大和笼络的政策。他继续坚持满蒙贵族联姻的传统作法,把宗室之女嫁给准噶尔王公贵族……噶尔丹之侄孙丹津阿拉布坦于康熙四十一年来朝降清,康熙帝即优礼相待,封为多罗郡王。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他们在中国边缘犯下的这些暴行最终使中国皇帝极其恼怒,他于1685年派一支远征队北上。中国人夺回阿尔巴津,把俄罗斯人从整个阿穆尔河流域清除出去 ……与此同时,两国政府为解决边界问题开始谈判。经过许多争论,《尼布楚条约》于1689年8月27日签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康熙帝)从登基之日始,特别是他亲政后,每日“昧爽视事,惟恐有怠政务”。即使有病,“亦勉出听政”,有时半夜来了紧急奏报,必“披衣而起”。每次出巡,不论在何地,也是日日处理政务,他坚持当天的事当天处理完。康熙帝曾对心腹之臣高士奇表露他的苦衷:“朕于政事无论大小,从未草率。每在宫中默坐,即以天下事经营筹画于胸中。”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述当时造成中国西北边疆不稳定的因素有哪些?
              (2)据材料一、二,指出康熙帝在处理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处理与俄罗斯的关系时所使用的手段。
              (4)概括材料四对康熙帝的评价。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 4. 1684年,康熙帝颁布“开海”命令:“今海内一统,出洋贸易,得旨允行”。1717年,又以南洋地区“西
              洋泊船之所,藏匿盗贼甚多”,恐其结成反清势力为由,下令禁止南洋贸易。下列对上述现象的解读中,正确的是(  )
              A.平定噶尔丹叛乱是“开海”的政治前提
              B.“开海”“禁海”都是有限制的对外贸易
              C.欧洲列强联合反清是“禁海”重要原因
              D.康熙帝时期清朝政府开始推行海禁政策
            • 5. 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一诗中,有“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的词句。令康熙如此感叹的事件(  )
              A.驱逐了殖民势力,维护了国家主权
              B.安定了东南边疆,实现了国家统一
              C.抗击了外敌侵扰,维护了边界安定
              D.平定了地方叛乱,消除了分裂威胁
            • 6. 明清之际,外国侵略势力逐渐增强。康熙帝的内外举措中,与这种变化无关的是(  )
              A.平定三藩之乱
              B.平定噶尔丹叛乱
              C.赢得雅克萨之战
              D.延续“海禁”政策
            • 7. 由于受噶尔丹侵凌,罗桑丹贝坚赞率喀尔喀部蒙古部众臣服于清洧朝,1691年康熙册封其为呼图克图大喇嘛。统管外蒙古喀尔喀部宗教事务.1713年。康熙授子罗桑益西“班禅尔德尼”称号,正式确立了班禅活佛转世系统。这些举措表明康熙(  )
              ①保护佛教,尊崇活佛    ②者力缓和蒙藏之间矛盾
              ③解决了准噶尔部威胁    ④对蒙藏地区分而治之。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 8. 康熙帝曾下旨“凡西洋传教士不遵守利玛窦遗规,一 律驱逐出境”。圣旨中“利玛窦遗规”的含义是(  )
              A.入乡随俗,遵行中国礼仪
              B.切磋学问,不得结交权贵
              C.立足边缘地区,勿入京畿重地
              D.研究天文历算,不得涉猎儒学
            • 9. 中国历史上,长城一向是防范游牧民族南进的屏障,但康熙皇帝认为长城已失去防御功能,决定此后不再维修。原因之一是康熙帝认为(  )
              A.治国之本在于“修德安民”
              B.“羁縻府州”有利于统治北方
              C.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于海洋
              D.人类社会已进入热兵器时代
            • 10. 著名历史学家柏扬曾说:在中国许多封建王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开国君主往往比较英明,但到了第二、第三代帝王时很容易出现危机,这就是所谓的“瓶颈危机”。下列王朝中没有出现“瓶颈危机”的是(  )
              A.秦朝
              B.明朝
              C.隋朝
              D.清朝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