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近日,研究者陈景元重申了他坚持四十年的看法,“兵马俑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宣太后芈月”,这一观点引起各方热议。有学者指出“历史上早就有定论的事情,讨论没有任何意义”。对此,史学研究应遵循(  )
              A.考古资料是唯一证据
              B.专家观点是主要依据
              C.史学争鸣是必要途径
              D.小心求证是重要手段
            • 2. 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所著《新全球史》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都是当前研究世界历史的主要方法
              B.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文明史观科学合理
              C.研究西方史学必须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理论
              D.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时间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远。……近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材料二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2)据材料二,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
            • 4. 史家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领袖的性格:丘吉尔“有想象力但不稳定”,罗斯福“天真而喜欢喊口号”,他们并不比“往往情绪失常而暴怒”的希特勒更明智。对于这种说法,以下理解较为适当的是(  )
              A.这位史家的说法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陈述,可以采信
              B.这个说法只是这位史家的片面的主观意见,不足采信
              C.这是史家从特定角度评论历史人物的结果,可以作为参考
              D.可见当时各国领导人都不明智,因而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 5. 教科书体现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时代的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清朝秀才李毓秀作,“总叙”部分是: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材料二《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1901年初版),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
              “电”的解释:“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日电”。
              “雷”的解释:“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
              “议”的阐述:“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因引中为风议谏议之议。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
                  材料三  下列是不同时期历史教科书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洋务运动)继续镇压中国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是用外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巩固封建统治”。
              岳麓书社2004年版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中包括:“它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却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1)材料一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该书的特点,并分析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3)材料三的观点体现了哪两种史观?请运用这两种史观,简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 6. 史学家陈寅恪在王国维的挽词称赞他:“考释殷书开盛业”。“盛业”是指(  )
              A.通过考古证实炎黄传说
              B.通过甲骨文考实商史
              C.通过甲骨文考实夏史
              D.提出“存而不补”方法
            • 7. 近年来,有史学家认为全球是“动态交往网络”中的互动关系。“互动”是人类社会组织的存在形式,互动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全球史学家主张,历史学家应对不同文化的“相遇”保持足够的敏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欧洲探险家和他们的追随者在世界各地的民族之间建立了联系。各个人群之间的互动反过来产生了规模空前的交流,这些交流跨越了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区域。有一些交流是生物种群方面的: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以及病菌都传播到未曾到过的地区。这些生物意义上的交流对于人类来说有着迥然不同甚至出乎意料的作用,一些人因为传染病而死亡,而另外一些人由于食物供应的增加和品种的丰富而发展壮大。航海带来了商业贸易的繁荣,为了寻找贸易机会,欧洲商人走遍了全世界的海港码头。实际上,到18世纪中叶,他们已建立起环球贸易和交通网络。
              ……对这个新的全球化的世界来说,还有比恐怖主义更多的东西。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许多其他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了--通过全球贸易网络的经济联系,通过大众媒介和文化联系。世界各地的人们也通过全人类面临的全球问题联系在了一起,这些问题包括人口过剩、环境恶化和贫困。……但是很多最新成立的国家发现,在这个新的世界秩序里,他们几乎没用得到什么回报。
              --杰里﹒本特利等著《简明新全球史》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全球互动史观。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8. 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 9. 逻辑方法中的归纳,是从大量个别现象中概括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式。对多种事物、现象抽取其共同之处加以概括,形成用以表达这种共同性质的概念、范畴、命题、论述等。下列归纳正确的是(  )
              A.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B.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体制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
              D.《悲惨世界》《人间喜剧》--浪漫主义
            • 10. 杨天宏在《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写道:条约口岸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它对中国的国家主权构成了侵害;作为一个社会窗口,它又展示了西方近代化事物。材料看待近代通商口岸主要着眼点是(  )
              A.革命史观与近代化史观
              B.全球史观与近代化史观
              C.社会史观与生态史观
              D.现代化史观与文明史观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