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美国国家对一些新兴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等投入大量资金,如美国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到1970年共计达175亿美元。美国还通过国家力量来扩张国外市场。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为了加强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政府对一些出口产品实行补贴。
              材料二  二战后,英国艾德礼工党政府为稳定政治和经济,先后实施了8个国有化法案,把英格兰银行、煤炭工业、国内运输业、电力工业和钢铁工业等国有化,到1951年,国有化工矿企业约占全国总数的20%,约200万人在其中就业。企业国有化的政策实施后,一般生产都有所发展。
              --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当代史》
              材料三  2008年12月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通过民主党每周广播讲话重申他的最新“经济振兴”计划,透露至少创造250万个就业岗位的5点具体构想:大规模改造联邦政府办公楼,使之更加节能;大力投资公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升级学校硬件设施,安装节能系统,创造“21世纪的学校”;在美国各地推广普及网络宽带,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上网”;改进医院设施,确保这些地方能够运用“前沿科技”。
              材料四  这场席卷全球的最大金融危机至今仍未止息,2010年2月15日,由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通力合作,共度时艰》的重要讲话。
              --以上材料摘编自中国新闻网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两国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各采取了什么策略?
              (2)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二战结束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主要经验。
              (3)简要比较材料三中奥巴马计划与罗斯福新政措施的相似之处。与罗斯福新政相比奥巴马的计划有何新特点?
              (4)据材料四,指出各国领导人应对危机的策略。结合相关史实,分析他们采取上述策略的原因。
            • 2. 美国经济发展独领风骚,秘诀在于渐进主义的改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3年5月,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族得到了救济。……在救济困难家族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先后拨款40亿美元,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材料二: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材料三:2004年7月,权威杂志《福布斯》评出了一份“战后美国总统经济成就”排名榜,克林顿排名首位,之后是美国第36任总统约翰逊,第三是第35任总统肯尼迪。其他依次为里根、福特、卡特、杜鲁门、尼克松、艾森豪威尔和老布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困难家族”较多的原因,并分析美国社会救济的举措和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建设“福利社会”的措施。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克林顿排名靠前的主要理由。
              (4)综合以上探究,分析美国经济发展“秘诀”的内涵所在。
            • 3. 中外近现代史,各国政府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能够得以“能够拄着拐杖走动”的措施。并分析这一政策的特点。
              材料二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措施,并概括这一政策的特点。
              材料三   中国改革是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中国的原有不完美模式指什么。简要指出中国在城市领域改革是如何体现“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的。
              (4)从上述三个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 4. 民生问题自古有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解决方式不尽相同。民生问题是近代以来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1933年起,美国各种名目的以工代赈计划纷纷出台。通过政府开支,大规模兴建公共设施使大批失业者重新就业。民间保土队吸取劳动力最多时达五百万人次,大部分是年轻男人和退伍军人。他们在山林中呼吸着新鲜空气,让阳光烤晒着肌肤,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重新获得“自我负责”的能力。施莱辛格写到:“(通过劳动,)他们肌肉结实了,体重增加了,自尊也回来了。”另一项解决大批失业人口就业问题的工程是田纳西流域的水利工程。工程共花费一千二百亿小时的劳力,相当于全中国的人口去服务三天。                       
                                                                                               --谢炎《美国人个人主义价值观在新政中的体现》
              材料二:
              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拨款给贫困者以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带来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材料三: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既关系到广大种粮农民的利益,又关系到城乡居民的生活供应。可以说,粮食问题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的最大的民生问题。
              不仅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没有解决好苏联的农业问题,就是勃列日涅夫经营了十多年后,苏联的农业生产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这一时期,苏联政局稳定,在与美国的军事争霸中也不落下风。然而就在这种表面繁荣的背后,苏联却多次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从1971年到1974年,苏联实际的军费开支平均增长速度约达12%;1974年苏联的实际军费比1960年增加了三倍左右。1975年苏联的军费开支已占其国民总收入的五分之一,占其预算支出的35%.苏联的国民收入约相当于美国的66%(按苏联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而它的实际军费开支却比美国还要多20%。
                                                                                           --《从粮食一路减产看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民生问题》
              (1)根据材料一分析罗斯福新政是如何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的?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析二战后西方国家是如何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的?有何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苏联始终没有解决好农业问题,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关于民生问题,你有何启示?
            • 5. 近代以来,世界经济逐步发展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19世纪中期,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二  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
              --罗斯福竞选总统的首次演讲
              材料三  美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使三大国际组织在调节国际经济关系时必然倾向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而……三大国际组织又规范着国际经济秩序,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起着促进作用。
              --张雷声《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与经济全球化》
              材料四  表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国家类别年份1970年1992年
              32个发展中国家108美元279美元
              21个发达国家3129美元22185美元
              (1)结合材料一,指出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概括推动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途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政府采取的“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的“计划”。这些“计划”有什么作用?
              (3)材料三中“三大国际组织”的中文名称各是什么?简析这些国际组织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你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应对?
            • 6. 历史上的货币流通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
              材料一 沃德•巴特雷在《1450~1800年世界银块流动》中说“整个殖民地时期(1492年到1820年),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40亿比索,即14万多吨”。而据厄尔•汉米尔顿的研究,就有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则流向了西欧诸国,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而西班牙自己仅存2亿比索。
              --摘编自[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材料三 希腊债务危机刚刚步入尾声,爱尔兰债务问题再度拉响“警报”。彭博社(2010年)11月13日报道,欧盟目前正游说爱尔兰政府接受来自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联合援助……《中国新闻周刊•欧洲到了抉择时刻》报道:2010年12月7日,欧盟同意为爱尔兰提供850亿欧元贷款。
              材料四《中国财经报》曾报道:“欧债危机令欧元命悬一线。”而何伟文则持相反的观点,他在《欧元不可能崩溃》一文中阐述:“由于欧盟对世界经济和货币体系的极端重要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不得不竭尽全力。加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出手,至少目前为止,仍然基本上可以稳住欧元……欧元的最终前景,则是确信无疑的。”
              请回答:
              (1)在新航路开辟问题上,有人形象地比喻西班牙“替人做嫁衣裳”,请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含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流入西欧诸国的36亿比索的白银“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从材料中的三个时代背景分析美元发生变化的原因。
              (4)材料三所述欧洲债务问题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些现象?材料四给出了哪些“欧元不可能崩溃”的理由?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5-18世纪中期在欧洲流行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一七七六年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中抨击了重商主义,他提倡自由贸易和开明的经济政策。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废弃了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
              --努松著《重商主义经济学》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
              邮政电站煤炭工业铁路运输航空运输
              英国10010010010075
              法国10010010010075
              联邦德国1007550100l00
              材料三  袁志刚在《从里根新政看中国未来的经济改革》,中指出:如果我们讨论克林顿时期的经济繁荣,则不得不提到美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里根新政。因为克林顿时期的美国新经济正是里根新政在九十年代经济政策上的延续和私人经济的继续发展。自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经济已经被凯恩斯主义统治了四十余年。经过长期的需求管理,美国经济拥有一个庞大的政府,并随时遭受其看似合理的管制和调控。可是,长期的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并没有带来良好的经济表现,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美国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同时上升的滞胀情况。尽管如此,战后开始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丝毫也没有减弱。
                     1981年里根总统在就职演说中强调,“在当前的危机下,政府并不是解决我们问题的办法,而正是问题本身。”其“经济复兴”计划概括地说,就是“三砍一稳”,即大砍联邦预算开支,大砍个人与企业的税率,大砍政府下达给企业的各种规章条例,以及要求制定一项稳定的货币政策。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重商主义和自由主义两种经济思想中政府作用的主要差异;概括它们对不同时期的英国发展分别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欧洲国家的经济结构特点,并分析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归纳里根经济改革的背景;并分析里根政府与罗斯福政府在解决经济危机策略上的发展性变化。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表格包含了丰富的纵向信息粗横向信息。
                     表一1913--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对比表
              191319261931195219651985
              英国04171761. 7
              美国33205396. 73. 5
              表二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GDP的百分比
              1913年1938年1973年
              法国8. 9%23. 2%38. 8%
              英国13. 3%28. 8%41. 5%
              美国8. 0%19. 8%31. 1%
              阅读以上两个表格,至少提取两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9. 人类有共同的追求,也有共同的价值。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美国历史学家亚当斯在其代表作《美国世纪》中这样描述“美国梦”:“它是让这片土地上每个人生活得更好、更富裕的梦想,让每个人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并取得相应成就”。
                  材料二  我的这个理想主要来源于美国的梦想。我梦想将来有一天我们这个国家挺身屹立,真正实践它的这一信条,即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自明的,所有的人生来平等。
              --1963年,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材料三  大同、小康、治世,是传统社会中国人的“天下梦”。┅┅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梦。┅┅其实,从天下为公的“大同梦”,到民富国强的“强国梦”,再到自我实现的“幸福梦”,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易中天《中国梦》
              (1)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在近现代历史中,美国通过哪些制度创新实现了“美国梦”?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金梦想诉求是什么?结合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简要分析。
              (3)据材料,指出美国梦和当代中国梦的共同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840至1949年,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过哪些探索和抗争?
              (4)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为实现“中国梦”在经济、文化方面的重要举措。
            • 10. 某校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发现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兴起了“国货运动”,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引领下,进行深入探究。
              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态度如何,不言而喻是要以物质力量的建设来解除这个压迫。
              --1933年10月15日《申报月刊》
              (某国货品牌)出品精良,价格比外国货便宜了四分之一。
              --1933年1月1日《申报》
              庶几(或许可以)与外货竞争,如能急起直追,实不难于最短期,与世界工业国,并驾齐驱。
              --1935年7月2日《时报》
              救国的重务是在每一个中国人肩上的,不要以为今年是学生国货年,和大家没关系。
              --1935年6月30日《时报》
              我们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当让商品以国货为主,而且最重要的是,让金融以民族性为主。
              --1933年,凯恩斯《自给自足的国民经济》
              请回答:
              (1)汉语中本无“国货”一词,19世纪70年代后,“国货”成为与“洋货”截然对立的概念。请从“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冲击”的角度,简析“国货”与“洋货”的历史关联。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国货运动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3)材料中凯恩斯“商品以国货为主”的主张,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如何得到实践?概括指出在凯恩斯主义指导下,战后欧美发达国家在经济方面进行了哪些重大调整?
              (4)有人认为,中国人追逐洋品牌是“民族自尊心缺乏的表现”,也有人认为“这是全球化带来的消费上的自由选择”。你同意哪种观点?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