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比较学习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耕稼劝,则农业崇,而弃本逐末者不得纵。由是,赋税可均而国用可足。”
              --【明】周忱:《与行在户部诸公书》
              亚当•斯密认为,如果选择了自由贸易,我们可以挣到更多的钱。而且,如果我们让别人有钱了,他们就能够向我们购买更多的产品……“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
              --摘编自《工业先声》(1)材料一中两段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政策?分析说明其中一项政策在政治方面的影响。
              材料二:莫里斯•迈斯纳(耶鲁大学教授)对我国计划经济阶段的近代化成就的评价:如果不去正确的评价毛泽东时代把中国从世界上最落后的农业国家之一变成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止世界第六大工业强国的过程中取得的惊人成就,就不可能理解毛泽东时代遗留给邓小平时代的经济问题。实际上,毛泽东发展策略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中的大部分都是高速工业化的副产品,如果不正确评价这个基本的经济事实,就无法理解在毛泽东之后时期占支配地位的改革。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反思与前瞻》
              (2)根据材料二,分析毛泽东时代在体制上有哪些“高速工业化的副产品”?邓小平时代是如何反思并改革的?
              (3)在某中学举行的“20世纪的美国经济政策”的学习研讨会中,组织者提供了四位美国总统的照片,要求参会的同学以“危机与应对”为题作主题发言。请依据示例选择其中一位(示例不选)拟定提纲。

              示例:美国胡佛总统
              ①危机--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
              ②应对--传统的自由放任的政
              策(或“奉行自由放任主义”)
              ③结果--经济衰退,人民生活困难,资本主义制度出现严重危机。
              回答:美国总统(除胡佛外任选一位):
              ①危机          ②应对         ③结果    
            • 2.
              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盛以外,         也是“雄富冠天下”。
            • 3. 不同经济政策思想适应不同历史时期。阅读材料后回答。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据《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据《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1)概括材料一中两人关注的共同问题,指出二者主张的差异。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经济政策思想的调整
              20世纪40年代末“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先生,我们必须向苏联共产党学习。”“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20世纪80年代初“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2)依据材料二,与20世纪40年代末相比,指出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经济政策思想有何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进行调整的原因。
              (3)在某中学举行的“20世纪的美国经济政策”的学习研讨会中,组织者提供了四位美国总统的照片,要求参会的同学以“危机与应对”为题作主题发言。请依据示例选择其中一位(示例不选)拟定提纲。
              示例:美国胡佛总统

              ①危机--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
              ②应对--传统的自由放任的政策(或“奉行自由放任主义”)
              ③结果--经济衰退,人民生活困难,资本主义制度出现严重危机。
              回答:美国总统(除胡佛外任选一位):
              ①危机--    
              ②应对--    
              ③结果--    
            • 4.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历史上很多的探路者,在开路的同时也在开创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情境一  高原马帮--幽幽古茶道
              材料一

              材料二
              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有官茶、有商茶,皆贮边易马……设茶马司于秦、河、雅诸州。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
              --《明史•食货•茶法》材料三
              抗日战争期间,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来往于云南丽江、西藏、印度等地的马帮约有25000驮之多,沿途大小商号多达1200余家,大多数人家都投身于古道运输或从事与茶马古道相关的产业。贸易物资增加了从印度转运来的英国和美国的香烟、卡其布、毛呢、手表、煤油,以及各种日用百货,由拉萨到印度则出口大量羊毛。云南丽江、四川康定和西藏昌都这样一些城镇也纷纷在茶马古道上兴起了。
              --摘编自CCTV《茶马古道》纪录片解说词情境二  远洋帆影--浩浩新航路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摘编自《大国崛起》纪录片解说词(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朝茶马古道贸易的特征。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期间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
              (2)“有路必有福,有路必有胜”,依托情境一、二,以两条路的共同之处为切
              入点,请你以“    之路”为题,论述商路开辟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逻辑严密。
            • 5. 以人为本的可纖发展之路,才是獅化的长久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西周开国之初直到春秋战国,经历了两次城市建设高潮。第一次,在西周300余年 间……其分封的诸候国由最初的71个发展到1200个之多。第二次,下及春秋战国……到战国末 期,城市分布范围更广,除主要集中于陕西关中的泾渭谷地到潼关以东的黄河中、下游地带,以及淮 河流城外,长江流域巴、蜀、吴、越、楚郢等地也有零星分布。
              --摘编自《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分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岀现两次城市建设高潮的原因并归纳 我国先秦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在伦敦,拥有万人以上的贫民窟约有20个,那里的悲惨景象是英国任何其他地方都 看不见的,就说是地狱生活,也不算过分。”--马克思《资本论》
              1875年英国第二次通过《公共卫生法》,建立了为贫困无助者提供居住和工作的济贫制度。 1866年通过了《环境卫生法》;1909年,英国通过了第一部涉及住房和城市规划的法律(Housing Town Planning etc.ACT,1909);1945年的《工业分布法》;1946年的《新城法》;1947年英国颁布了《城 乡规划法》;1949年的《国家公园和乡村通道法》;1952年的《城镇发展法》。
              一一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麵通过立法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哪些问题。
              (3)补充完整下列关于城市化的主题,并列出与之相关的三个关键词,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 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淸晰;史论结合 )
              主题:    与城市化
              关键词:            
              阐释:    
            • 6. 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相应时代的政治局势和政治制度是密切相关的。回答以下问题。
              中国古代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①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兵强。(《管子•治国》)
              [商贾]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②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汉书•食货志》)
              ③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④生之者其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书•食货志》)⑤舍农桑,趋商贾……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 ⑥饥寒并至,则安能不为非?……则国危矣。(《潜夫论》)
              结合以上材料,回答:
              (1)生产力水平低,是中国古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材料中划线部分选出三项能体现这一原因的叙述。(写出相应的序号。)    
              (2)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古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还有哪些原因?
              在近代历史上,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3)举出晚清时期不平等条约的三类条款,分别说明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如列出三类以上的条款,阅卷时只取前三个)
              不平等条约条款影  响
              战争赔款加重人民负担,造成中国财政状况恶化和发展资金流失
              l
              2
              3
              (4)图反映了德意志政治格局的什么变化?分析这一变化与德意志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 7.

              填空题:

              1.        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2.春秋时期,各国的改革和变法在客观上瓦解了井田制。税制改革首先发生在齐国,管仲采取           的措施。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         ,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照田亩实数收税。

              3.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是                         

              4.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     、江南和        

              5.元明时期,先进技术的推广,使       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元代制瓷业承前启后,开始进入       生产时期。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