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较少 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由于相对封闭的内 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祝西莹 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材料二  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了中国,又把把中国的典籍宝藏翻译成欧洲文字,介绍 欧洲,大大深化了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 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文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当中国的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走俏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等现代仪 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蛹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 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由景仰的维度走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以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
                  材料三  古今中西的几大文明,各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完全不应成为互相敌视的原因,倒恰好是彼此借鉴的理由……任何一个文明,不论有多古老有多特色,也必定含有与其他文明共享的一些价值理念,否认这一点,你就无法参与全球精 神财富的大循环。
              --摘自《南方周末》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及其启示。
            • 2. 著名史学家安作璋先生在评价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时曾讲,“敏锐的直觉,便是孔子所谓的仁,显然,敏锐的直觉便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道法自然’”.这说明(  )
              A.仁义是人的天性
              B.仁义是自然之说
              C.儒学和道学有相通的一面
              D.诸子百家的学说大同小异
            • 3. 恩格斯说:“所有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社会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以下能够佐证这个观点的材料是(  )
              A.“贫富之道,莫之夺予”
              B.“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4.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民族精神与古代希腊城邦精神(部分)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汉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诚子书》
              秤平、斗满、尺足-晋商信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人是城邦的动物-亚里士多德
              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未受考查的生活过的是不值得-苏格拉底
              (1)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多样性的视角,解读材料一。
                 材料二:夏商“恭行天罚”,“天罚审判”,法律的实施是替天行罚。管仲提出“夫生法者,君也。宗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法不阿贵”。秦朝法治轻罪重刑,地方郡县行政司法合一,后世皆依此制,地方行政长官即为当地最高法官。汉代法律注重“春秋决狱”,凡义关伦常而现行法律无明文规定或虽有明文规定但却有碍伦常时,使用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唐律疏议》含捕亡、断狱等12篇,502条,并确定自首减免刑罚、合并论罪等原则,深刻影响了东亚诸国的法律文化发展走向。明代法律“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并增加经济立法。
              --据《中华法文化》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5.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 6.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个皇帝,曾受封“秦王”,以“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李世民的夺位行为违背了(  )
              ①孔子的“礼”②董仲舒的“纲常”③西周的宗法制  ④老子的“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7. 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人类文明更加丰富多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普罗塔哥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孔子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文化的异同。
              材料二 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多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与“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艰难的原因。
              材料三  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国家的对外政策往往决定着文化的交流广度与深度。……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的长期孤立、封锁,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与世隔绝。直到中国重新融入主流世界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成为中西交流的桥梁。当中国经济不断创造奇迹的同时,在世界的一片惊叹声中,中国文化神秘的面纱也再次被揭开,放射出炫目的光彩。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冲突•序言》(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国际因素。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阻碍和推动中西交流的主要因素。
            • 8. “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古代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思想相通的是(  )
              A.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B.反对迷信,蔑视神权
              C.民主权利,渊远流长
              D.思想一统,法律至上
            • 9. 《礼记•中庸》中说:“万物并肩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段话不适合用来形容(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精神
              B.罗斯福新政的核心
              C.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讲话
              D.中共“十四大”会议精神
            • 10. 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从历史科学来看,孔子的“命运”表明(  )
              A.“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B.“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C.“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D.“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