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08年残奥会会徽的图形部分是由红、蓝、绿三色构成的“之”字形。红色,寓意着太阳;深蓝色寓意着蓝天;绿色,寓意着大地。3种颜色的3个笔划综合起来成为一个运动的人形,即为“天地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下列中国古代思想家探讨过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主张“天人感应”的是

              A.墨子
              B.韩非子
              C.荀子
              D.董仲舒
            • 2.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 “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    )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 3.

               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家们多有论述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

              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

              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

                 B.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

                 C.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

                D.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4分)

               

               

               

               

                 (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1分)

               

               

               

               

               

               

            • 5.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 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 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 6.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 7.

               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问题:(12分)

              (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分)

              (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发生了哪些变化?(7分)

              (3)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3分)

               

               

               

               

               

               

            • 8.

               ((海南卷)2009年高考试题-历史)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 9.

               (2007上海历史)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案例一: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

              案例二:汉武帝推行币制,主管财政的官员颜异表示反对,武帝不悦。后来,有人在颜异面前批评朝政,颜异未加反驳,只是冷笑一声。廷尉张汤弹劾道:身为九卿重臣,不公开表示意见,而是在肚子里诽谤皇帝,这叫“腹诽”,属“大不敬”!颜异因此下狱,死在监狱里。

              问题:(7分)

              (1)从以上案例来看,汉朝廷尉的职责是什么?  (1分)

              (2)张释之和张汤对冒犯皇帝的行为判决轻重悬殊,排除其他因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有什么不同?(3分)

              (3)案例一如果发生在唐朝,是否会维持原判?为什么?(3分)

               

            • 10.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摘自《孟子》

                  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君主应“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仲天”,君主要“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摘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熹常谓天下万事有大根本,而每事之中又各有要切处。所谓大根本者,固无出于人主之心术;而所谓要切处者,则必大本既立,然后可推而见也如……余皆可见,然未有大本不立,而可以与此者。此古之欲平天下者,所以汲汲于正心诚意,以立其本也。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董仲舒与朱熹对“正君心”看法的一致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董仲舒观点的主要差异,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3)朱熹的著作后来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在新文化运动时又成了封建主义的代表,中国进步的思想障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现象加以分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