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追溯中国宪政史,往往要寻至清末立宪,但宪政思想的启蒙与渗透却比这要早。早期改良派知识精英认识到了民主政治对国家兴盛的意义,因而开始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立宪,明确提出了宪法问题,形成了一股宪政思潮……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超越了“器”和“用”层面的局限,提出了一套比较束统完整的变法维新主张,并极力将其转化为社会现实,从而开启了宪政运动的实践之门。……1908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并领布了《钦定宪法大纲》.……1912年3月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资产阶級民主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昙花一现的《临时约法》与其后接二连三的立宪丑剧和骗局,使得近代中国宪政的命运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天坛宪草”、“袁记约法”、”贿选宪法”等宪法性文件,不过是军阀武夫们假宪法之名行帝制复辟、军阀割据、专制独我之实的一块遮羞布,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也在这一场场闹剧中被消解得一千二净。
              --苗连营《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材料二“诚以共和立宪国者,法律上国家之主权在国民全体,实事上统治国家之机关,均由国民之意思构成之。”……“关于总统及国务院制度,有主张总统制者,有主张内阁制者,而吾人则主张内阁制,以期造成议院政治者也。”……“一国政党之兴,只玄二大对峙,不宜小群分立。”……“宪法者,共和政体自保障也。中国为共和政体与否,当视诸将来之宪法而定”。
              --选编自《宋教仁文集》等材料三许多西方人天真的认为,实行民主是多数中国人的愿望,只不过某种原因,才没能实现。实标上,恰恰相反,实行民主宪政只是少数中国人的追求,这正是中国不能实现宪政的真正原因。宋教仁是少数的先驱者之一,孤独的先驱者。
              --迟云飞《宋教仁的民主宪政思想》(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前期中国宪政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教仁的宪政思想。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宪政无法实施的原因。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改变西汉前期的主流价值观,树立忠孝风尚,汉武帝把以前的举孝廉制度化。《汉书•武帝纪》记载:“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汉武帝又大力提倡儒学,把五经教育官方化,在中央设五经博士,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上,汉武帝也推广文翁的做法,各郡国都设立学官,教授儒学,宣扬忠孝之道。
               --摘编自陈辉《秦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借鉴意义》材料二 在西方学者看来,文艺复兴时存在着这样的价值取向:“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从中世纪时代对灵魂全神贯注的得救,转向渴望用他们获取的金钱去谋取城市积极的生活和享受现世的快乐,……因为在他们看来,接受生活的挑战比天国的许诺更激动人心。”当时诸如布鲁日、阿尔伯蒂和马基雅维里等人文主义者,都相继从不同角度论证和阐述财富不仅仅能给人以生活的幸福,更重要的是确立社会的尊严地位。同时,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生的目的是现世的享受而不是死后的永生。
              --摘编自梁民愫、吴佳娜等《近代西欧转型时期的人文主义价值观》材料三 第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武帝宣扬的主流价值观及其主要途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人文主义价值观与同一时期西欧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后知识分子的思想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原因。
            • 3.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以不同形式向西方学习以挽救民族危亡。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夫蛮狄羌夷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内之良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呜呼!八荒以外,存而不论,乌知宇宙之大哉?
              --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二  夫今日当大地忽通,万国竞长之时……各国治法、文学、技艺、制造、财富、武备之盛,迥非匈奴、突厥愚犷之风。……皇上与诸臣,审时度势,图谋自强,亦固知法之不能不变矣。徒以根本未变,大制未新。少袭皮毛,未易骨髓。……狂中国之体制,而不能保中国之民,与稍变其制,而能保其民,孰为轻重?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1898年1月)材料三  某政治派别主张:“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魏源针对“不能再称西方文明之国为蛮夷”,而提出了什么重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这一主张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对西方社会的认识。材料一中的“稍变其制”指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为此,该派掀起的那场政治运动对中国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4)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 4.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乃至国际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材料二  史料: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材料三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简述其维新思想特点。
              材料四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的博文写道:“我到联合国大厦参观时,就看到一块大幅宣传,上面用世界上各种语言和文字,表明了一个大家都愿意遵守的最低伦理准则:中文用的是孔老夫子那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联合国大厦三楼大厅确有一幅用马赛克镶嵌而成的彩色大型壁画,壁画主题叫“黄金法则”:Do unto others,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引自《联合国的人际关系“黄金法则”》
              (4)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与联合国传达的思想有何相同之处?材料四中“黄金法则”在我国外交政策阐释中的最准确体现是什么?
            • 5. 从人类诞生至今,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明,它们的交融和发展使世界文明精彩纷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介绍的是两位为中西文明发展留下浓墨重彩的精神导师。
              (1)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
              中国  孔子古希腊  苏格拉底
              时代
              特征
              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铁农具、牛
              耕出现,井田制瓦解;百家争鸣。
              思想
              观点
              知识即美德
              “认识你自己”
              评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
              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
              重要影响。孔子被尊称为圣人。
              材料二  l9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初期传入的中国文化的研究很热心,伏尔泰(1694-1778年)赞扬中国的历史记载说:“绝无埃及人和希腊人那种自称受到神的启示的上帝的代言人,中国人的历史从一开始便写得合乎理性”。狄德罗(1713-1784年)称赞儒学政治,“只须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
              (2)材料二中启蒙思想家是怎样理解古希腊和中国文化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为什么热衷研究中国文化?
              材料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图二的作者在宣传各自思想时所采用的手段的相似之处,并分析产生这种相似之处的共同原因。
              (4)“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十六字真言是费孝通先生对世界文明未来发展及走向的高度期望和概括。结合上述材料和你个人对世界文明发展的理解,谈谈你对费先生观点的认识。
            • 6. 材料一  郑官应(1842-1923,又名郑观应)的一生是与中国近代史相始终的,是旧中国的一个缩影。他认为要把中华民族从危亡中拯救出来,就必需承认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一个三千来未有大变局,因此中国也需要变。他认定要与资本主义列强抗衡,就“不得不亟思控制,因变达权”。他呈给光绪的《盛世危言》的自序写道:“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摘编自汪熙《论郑官应》原载《历史研究》1982年第1期材料二  郑官应指出,那些西洋人恃以雄峙海外的科学技术是“积数百年研究之功始得,一旦贯通其学,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非偶然矣”。由此而提出组织力量译述西学,设学堂培养人才的建议。其次,他把西学分为天学、地学、人学三部分。所谓“人学”,既包括语言、文字,也包括一切政教、刑法、食货、制造、商贾、工技诸艺。由此得出的逻辑的结论,就是学习西学不仅是学习“长技”,而且要学习西方几乎所有的人文科学。郑官应说“欲强国先富国,欲富国先富民,而富民之道则不外以实业为总枢,欧美各国历史昭昭可考。”即要抵御外国的侵略就必须民富,而民富又必须国强来保护;要民富、国强则必须改革政治,削减君权,实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君主立宪。他认为专制政体对外已丧失御侮的力量,对内也不具有保护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能力。--摘编自汪熙《论郑官应》原载《历史研究》1982年第1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官应对中国时局以及对西学的认识。
              (2)郑官应的思想在当时很有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
            • 7.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左右,中国、印度、希腊三个文明中心几乎同时进入思想繁荣时期,哲学思考都十分活跃,都开始自觉思考生命、社会之目的及其意义等重大课题。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中国哲学长期集中在对社会性和政治性的人的考察上,这是一种压倒一切的“人道主义”,它着重的是社会而非个人,这与古印度、地中海文明强调神及彼岸世界的哲学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美•费正清《中国的传统与社会》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哲学家的思考普遍“集中在社会性和政治性人的考察上”,请列举两位思想家及主张加以说明。
              (2)人类历史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人不断解放”的过程。到18世纪末,人类为解放自身(生产力、思想观念、政治地位等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3)中国近现代史上,为了人的思想解放,中国社会先进阶级进行了哪些重大活动?
              (4)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于“人的解放”的价值认识。
            • 8. 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近代先进中国人的不懈追求。
                  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器胜取诸西国,道则备当自躬。”
                  王韬在1883年出版的《弢园文录外编……》中指出:“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
              (1)依据材料,指出王韬思想主张的变化。
                  梁启超在《上陈宝箴书论湖南应办之事》中指出:“今之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兴民权斯固然矣,然民权非可以旦夕而成也。权者生于智者也,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是故权之与智,相倚者也。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绅权故当务之急矣,然他日办一切事,舍官莫属也。……故开官智又为万事之起点。”
              (2)依据材料,概括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及实现步骤。
                  材料三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写道:“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世界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
              (3)依据材料陈独秀的思想主张,说明其主张的历史意义。
            • 9. 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不断更新,显示了越来越巨大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举其著者……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意见。于是维新运动,顿呈活跃之观,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1)列举戊戌变法期间创办的主要报刊(两例).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主要主张,并分析“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局面出现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央电视台,我国电视事业开始复苏。同年,中央电视台正式引进第一部海外TV版动画片《铁臂阿童木》,由卡西欧公司“免费赠与”,条件是捆绑播放卡西欧电子表广告。……
                  197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社创办的《市场报》,是中国大陆第一张经济类报纸,也是首家彩色印刷的报纸。……
                  1987年9月14日,钱天白教授发出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全部资产,南时得到雅虎10亿美元投资。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并购案。…….,
                                                                                                                                     --据凤凰传媒有关资料整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我国传媒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取得上述成就的主要历史条件。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
              材料二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魏源
              材料三  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材料四  康有为认为,洋务派“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严复认为,洋务运动的缺点是“大抵务增其新,而未尝一言变旧,盗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五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主张?提出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四中康有为、严复对洋务派是如何评价的?
              (4)依据材料五归纳陈独秀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思想主张对当时社会有何进步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