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民主制度是人类共同的政治追求,各国形成各具特色的民主政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材料二、第二条 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
              第六十一条、在本宪法公布之后,在全帝国内,应立刻全部采行普鲁士的军事立法……
              ——《德意志帝国宪法》
              材料三、史学界和政治学界历来对美国1787年宪法多有讨论,大体有如下角度:①宪法是一种妥协的产物;②宪法是对英国宪政体制的继承和创新;③宪法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政治体制设计。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认为“光荣革命”是“反革命”的理由。结合史实说明,英国资产阶级与国王之间为限制王权持续妥协的具体表现。(9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示德国代议制建立的时代背景,并概括德国代议制的主要特点。(10分)
              (3)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您更倾向于材料三中哪一种看法?试结合史实加以论述。(6分。只列看法,不加论述不得分)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上述两图所蕴涵的信息,结合所学说明两个时期经济领域的变化,并分析原因。(注:需指出两处变化并分别进行分析)
            • 3.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伟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和优秀品格永远值得我们颂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中国同盟会纲领
              材料二    新旧三民主义内容比较简表
              名称
              三民主义内容
              新三民主义内容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孙中山将材料一中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什么?其核心内容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3分)
              (3)先进理论引领社会前进。指出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分别引领了哪一革命运动?(2分)
              (4)从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体现了孙中山怎样的优秀品格?(1分)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他们仍无法脱离一种被安排的环境,即一种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和西方文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同。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与当日趋向商业化的运动同时。……与之相较,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  宋朝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但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是导致发明不能作有系统增进的一大主因。从西方的经验看来,必须商业的影响力远超过农业生产的影响时,上述的突破才能发现。中国在现代历史初期,谈不上符合所需要的准备程度。宋朝的商业……平铺在亿万农民头上,就为效至微了。……这种种条件都无助于开展各种发明以推广其成果之用心设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四  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但是“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这一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认为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原因何在?(8分)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特点,并分析该文学形式“兴旺”的主要原因。(8分)
              (3)材料三的作者为什么认为宋代难以“开展各种发明推广其成果”?(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导致宋朝“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的“不利因素”。(3分)
            • 5. 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原则和妥协的产物,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典范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的宪法来源于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文明中自然法的观念,来源于英国悠久的普通法传统。不仅美国第一代领导人制宪时受英国普通法传统的影响,第二代领导人在巩固宪政方面也从其中汲取不少养分。 ……美国宪法另一个思想源泉无疑是英国思想家洛克的政治理论,他借用自然法的观念提出了天赋人权和有限政府的理论。
              ——曹华、胡风云《浅说1787年美国宪法的诞生》
              材料二  我们合众国人民,为建立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使我们自己和后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序言 
              材料三  部分学者认为,由于美国各州的人口差异很大,而各州在地位上保持平等,因此美国宪法规定的修正程序导致少数人可以否决大多数人的决定。在极端的情况下,仅仅拥有美国4%人口的州可以否决90%以上的美国人的议案。但反对派认为这种极端情况并不会出现。但是,根据宪法规定,任何对于宪法修正程序的修改都需要通过新的修正案,这将会导致出现与第二十二条军规一样的情况。
              材料四  美国宪法历时200多年而依然鲜活如初、充满活力。要知道,这200多年,美国国内面貌、社会结构、人口构成和国际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如此巨大的转变,又老又旧的美国宪法居然能够基本上在维持原貌的框架内,以不变应万变的姿态从容应对,游刃有余,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政治史上一个奇迹。必须承认,美国的宪法及不断发展完善的宪政实乃美国一切发展的基础,而且,美国宪法作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美国贡献给现代世界政治的最大制度创新。
              ——曹华、胡风云《浅说1787年美国宪法的诞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美国1787年宪法的思想来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宪法本身体现的最重要政治原则是什么。(5分)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1787年美国宪法“是原则和妥协的产物,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典范性”的观点。(10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00字左右)
            • 6.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江阴县,“素业织土布。自洋布盛行,其利已薄。光绪中,西人始至内地市茧。……乡人获利,育蚕者骤增,不数年,境内每岁售茧所获逾百万金,且递增已”        
                                                           ——《近代中国手工业史料》
              材料二      中国茶叶产销量及产销值统计(1836~1838年、1894年)
              年代
              1836~1838年(平均每年)
              1894年
              项目
              数量(万担)
              比例%
              价值(万两)
              数量(万担)
              比例%
              价值(万两)
              内销
              165.29
              76.78
              1414
              171.48
              44.32
              1467
              外销
              50
              23.22
              769
              215.44
              55.68
              3317
              产量
              215.2
              100
              2183
              386.92
              100
              4784
               
               
               
               
               
               
               
              材料三

              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每天能磨面粉200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转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编》
              (1)依据材料一、二回答中国农业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8分)
              (2) 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哪一经济成分?据材料提取相关信息。(6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认识?(6分)
            • 7. 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 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  ……(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  ……虽然纽约本 市已经有 100 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  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    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 ~ 1984 年度)(单位:英镑)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资料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冶 》)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  (5分)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  (5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