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有学者认为:别于重自然(如希腊)或超自然(如印度、希伯来)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传统.其主要反映中国文化(  )
              A.重鬼神
              B.轻人性
              C.轻自然
              D.重人性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 钱穆《孔子传》序言
              材料二   “老实说,中国的一般的人民,关于孔子是怎样的相貌,倒几乎是毫无所知的。孔夫子之在中国……恰如敲门时所用的砖头一样,门一开,这砖头也就被抛掉了。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鲁迅的观点。并分析人们将孔子作为“敲门砖”的原因。
              材料三   拿破仑曾说“大革命是思想家的业绩。”他承认这个革命(指启蒙运动)的伟大和威力。路易十六被关在大庙里时曾阅读伏尔泰和卢梭的一些著作,叹息说 “伏尔泰和卢梭亡了法国。”
              --转自王养冲《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拿破仑和路易十六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如何认识思想文化?
            •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梁漱溟曾说:“自进入中学后,便有一股向上之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青年时代的梁漱溟一度崇信康、梁的改良主义思想,是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然而,当历史进入1911年后,由于清末“预备立宪”的破产,梁漱溟放弃了君主立宪的立场,站到了反清革命的队伍一边,积极参加辛亥革命。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对孔子哲学进行了新的诠释,建立起中西合璧的“新孔学”。1988年6月23日,这位现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政治活动家,走完了他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旅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梁漱溟追求“两个问题”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简要评价梁漱溟。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其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顺德,集小以高达。
              --《周易大传》
              (1)根据材料一,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体现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朱熹《玉山讲义》载: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张载在《西铭》中提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朱熹、张载思想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 清代末年屡次对外战争失利,中国人民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时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经过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人们发出了“新文化”的号召。于是儒学、经学、理学三位一体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基本结束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要论题。新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已开始酝酿了。
              --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发展的认识。
            • 5. “我旧说以忠孝节义范束全国之人心,一切法度纲纪经数千年圣哲所创垂,竞毫无可贵?何必先自轻贱,一闻新说,遂将数千年所尊信持循者弃绝不值一顾,对于新人物有自惭形秽嗫嚅不敢言之概,甚或迎合新人物毁骂先代遗传,诟辱自家学理。”这种观点(  )
              A.体现了狭隘的民族情绪
              B.充分肯定了新文化运动
              C.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D.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6. 陈独秀和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人物,早年俱以反孔非儒而蜚声中国思想界。近年来,有关陈、胡的思想史专著不断面世,一切已经尘封的历史将被重新解读。
              【材料一】儒学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吾国思想家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独秀文存》第89-90页
              【材料二】记者非谓孔教一无可取,唯以其根本的伦理道德,适与欧化背道而驰,势难并行不悖。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倘以旧有之孔教为是,则不得不以新输入之欧化为非。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吾人只得任取其一。
              --《陈独秀书信集》第103页
              【材料三】有许多人认为我是反孔非儒的。在许多方面,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严厉的。但是就全体来说,我在我的一切著述中,对孔子和早期的“仲尼之徒”如孟子,都是相当尊崇的。我对十二世纪“新儒家”的开山宗师的朱熹,也是十分崇敬的。
              --《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下册第265-266页
              【材料四】陈独秀晚年称赞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可见他心中仍主张以中国儒家的思想和现代价值互相沟通。“五四”时打倒孔家店是针对现实而发。在这一点上他和胡适很相近,胡适晚年在《中国传统及其未来》的演讲词中断言:人文与理性的中国传统绝不会为外来的文化精神所摧毁。
              --陈致《余英时访谈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陈独秀对儒学的基本立场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三,指出胡适对儒学的基本态度与陈独秀有何区别?
              (3)根据材料四,指出晚年的陈独秀和胡适对儒学的认识有何变化?
              (4)陈独秀和胡适思想轨迹的演变对我们有何启示?
            • 7. 社会生活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反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1)中国古代强调“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材料二
              天津大事年表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
              1906年天津电车电灯公司举行环城有轨电车通车典礼。
              1906年4月,北洋女子师范学堂举行成立典礼。
              1907年2月,《醒俗画报》创刊。宗旨是“唤醒国民,矫正陋俗”。
              (2)依据材料归纳天津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1912年,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此为一定办法,可无疑虑……去辫之后,亟于易服,又急切不能得一适当之服式以需应之,于是争购呢绒,竟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极其流弊,诚有如来书所云者。”
              --摘自《论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饰改革》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易服”改革的影响?
              材料四
              20世纪50年代,全国开始流行列宁装、“布拉吉”。“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1978年以来,人们服装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大喇叭裤、健美裤和连衣裙开始流行于市民的生活中。90年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唐装旗袍开始走向世界,中国服装在全球受到注目和尊重。
              (4)20世纪50年代流行的服装反映出当时外交、经济状况的哪些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中国服饰变化的原因?
            • 8. 儒家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强调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摘编自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材料二  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材料三  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结合自己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仪廉耻”以新的内涵,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道德进行现代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摘编自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和“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的内涵。
              (2)在材料二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中国近代以降,为何说儒学不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今新加坡是如何体现儒学的社会价值?
            • 9.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京举行,公报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受到关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氏族贵族深重烙印。……自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溃以后,孔子是提出这种新的模式的第一人。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孔子通过教诲学生,“删定”诗书,使这个模式产生了社会影响,并日益渗透在广大人们的生活、关系、习惯、风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通过传播、熏陶和教育,在时空中蔓延开来。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持情欲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狂迷和愚盲服从……,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办的2005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上,推出了“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据了解,海内外现有纪念孔子的孔庙、文庙1300多座。)据孔子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的人士介绍,举办“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旨在传承几千年中华文化脉络、宣传保护孔庙(文庙)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搭建一个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增强民族凝聚力。
              材料四   图片一和图片二所反映的内容均出现在“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期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孔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传播方式和历史地位。
              (2)以西汉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历史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3)请结合材料三,对材料四中图片所反映的内容作简要评价。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