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子、东洋竹篮子等。这主要反映出(  )
              A.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B.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
              C.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
              D.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 2. 辛亥革命后,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文官制服的新式服装是(  )
              A.中山装
              B.马褂
              C.长袍
              D.绿军装
            • 3.

              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在1925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

              A.报童在街上叫卖
              B.汽车在马路上穿梭
              C.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
              D.人们用移动电话相互问候
            • 4.

              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18分)

              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

              材料一  如图

              小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 (4分)

              (2)在材料一中,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4分)

              (3)观察材料二,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4分)

              (4)根据材料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 5. 如图是1922年《上海》一书中的弄堂大门,它反映出当时的上海(  )
              A.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B.社会生活呈现西化趋势
              C.已经沦为西方的殖民地
              D.生活水准接近世界水平
            • 6.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青年人在教堂里举行新式婚礼
              B.人们坐公交车上下班
              C.按时收听广播电台播发的新闻和文艺节目
              D.人们在家中欣赏电视节目《三毛流浪记》
            • 7.

              (18分)尊重妇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主要观点。(2分)

                  材料二  英吉利之俗,男女婚配,皆自择定,然后告父母。至婚配之日,耶稣教师诫以善言,为之祈福。男以戒指约於女指,亲宾送之入房,欢宴而散。其俗男女皆分父母之产,男不得娶妾,犯者流之七年。

                  ——《瀛环志略》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的婚姻观念,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6分)

                  材料三  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5分)。

                  材料四  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共同纲领》中首先订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年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对比材料三,指出材料四妇女地位的提高出现什么新特点(2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3分)   

               

               

            • 8.
              【题文】(18分)尊重妇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主要观点。(2分)
              材料二 英吉利之俗,男女婚配,皆自择定,然后告父母。至婚配之日,耶稣教师诫以善言,为之祈福。男以戒指约於女指,亲宾送之入房,欢宴而散。其俗男女皆分父母之产,男不得娶妾,犯者流之七年。
              ——《瀛环志略》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的婚姻观念,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6分)
              材料三  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5分)。
              材料四 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共同纲领》中首先订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年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对比材料三,指出材料四妇女地位的提高出现什么新特点(2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3分)   
            • 9.

              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2年的中国上海,不可能看到下列哪一情形                           (  )

              A.穿着旗袍、高跟鞋的摩登女郎
              B.邻居在教堂举办西式婚礼
              C.《申报》刊登五四运动的消息
              D.有人乘坐汽车去观看电影
            • 10.

              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的话,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0/40

            进入组卷